幸有青丝用,宁将众草同。
心虚含夕露,叶大怯秋风。
细响安禅后,浓阴坐夏中。
由来何所喻,持以问支公。
幸有青丝用,宁将众草同。
心虚含夕露,叶大怯秋风。
细响安禅后,浓阴坐夏中。
由来何所喻,持以问支公。
这首诗描绘了芭蕉的独特之美及其在自然界中的生存态度。诗人开篇即提出“幸有青丝用”,表明尽管芭蕉外形不似其他植物那样华丽,但它却因其坚韧的纤维而自足,宁愿保持自身的特性,不与众草同流合污。
接着,“心虚含夕露,叶大怯秋风”两句,从生长状态描述芭蕉的脆弱。它的心部(中间部分)容易受潮气影响而变得柔软,且由于其巨大的叶片,它在秋季的微风中也显得颇为孱弱。
诗人通过“细响安禅后,浓阴坐夏中”两句,描绘了芭蕉在静谧环境中的声音和它在浓密阴影中的姿态。细小的声音来自于芭蕉叶片的轻微摇曳,而它坐在夏日的深沉阴凉之中,仿佛在享受着自然赋予的一份宁静。
最后,“由来何所喻,持以问支公”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独特生灵的好奇和敬畏。诗人将自己的疑问与感慨寄托于支公(可能是一位智者或朋友),希望能够获得对于芭蕉之美、自然万物之奥秘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生命个性尊重和对自然界微妙生态观察的态度,是一篇充满哲理与情趣的佳作。
白云在天不可呼,明月岂肯留庭隅。
怪君西行八百里,清坐十日一事无。
路人不识呼尚书,但见凛凛雄千夫。
岂知入骨爱诗酒,醉倒正欲蛾眉扶。
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
欧阳、赵、陈皆我有,岂谓夫子驾复迂。
尔来又见三黜柳,共此煖热餐毡苏。
酒肴酸薄红粉暗,祇有颍水清而姝。
一朝寂寞风雨散,对影谁念月与吾。
何时归帆溯江水,春酒一变甘棠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