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风细雨到来时,我本无家何处归。
仰看云天真箬笠,旋收江海入蓑衣。
斜风细雨到来时,我本无家何处归。
仰看云天真箬笠,旋收江海入蓑衣。
这段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巨匠苏轼(也称苏东坡)的作品,体现了诗人特有的豪放与哲理。诗的前两句“斜风细雨到来时,我本无家何处归。”表达了一种游子无定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渴望,但这种情感并非悲观,而是超然物外,表现了苏轼特有的豁达。其中,“我本无家”透露诗人内心的自由与放旷,不为世俗羁绊。
接下来的“仰看云天真箬笠,旋收江海入蓑衣。”则充满了想象力和超脱之美。这里面的“箬笠”指的是草制的斗笠,而“蓑衣”则是用草或苇编织成的雨衣。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诗人在风雨中,仿佛与大自然合为一体,以草制之物遮体蔽身,与天地同壹的情景。这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意境,是苏轼诗词中的高超之处,展现了他“宁愿食无肉,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态度。
这首诗通过对风雨的描写,以及诗人与大自然亲密互动的情形,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自在飞花的生存状态。它不仅展示了苏轼的文学才华,更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哲学思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难得的一首杰作。
山坑新垩亭,我从唐坞来。
衣上湿犹雨,舆底声真雷。
人家沿山边,青松屋上哉。
转径岭成夹,大江中间开。
江以雨始大,滥觞源斟杯。
出三天子都,两崖浸崔巍。
厓上短短松,绿满疑莓苔。
雨刷沙入江,刻露松根荄。
生气自黏壁,养以雾与霾。
此松与此石,得雨结之胎。
孤壁下落江,径乱行客猜。
盘屈厓底树,浮草挂作堆。
窃恐雨不休,无路缘石隈。
天下喻吭背,齐曰天之脐。
泰山坡腹中,出母儿初啼。
长大作宗子,结蒂昆仑西。
后来祠东岳,庙额天齐题。
郯故比琅邪,兹祀神则栖。
何时崇碧霞,上玄生群黎。
又云古玄女,东救轩辕迷。
灾厄叩头乞,乞子抟沙泥。
此皆道士说,奔走痴耄倪。
几令岱宗公,旧次难攀跻。
燔柴则曰天,升中礼青圭。
感生灵威仰,震帝出摄提。
经纬甚分明,汉学人贰携。
他家反横八,陋语真无稽。
井谈不见天,谁为拨云翳。
偶来窥庙门,碑颓半节低。
扪碑不卒读,去去我马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