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坑新垩亭,我从唐坞来。
衣上湿犹雨,舆底声真雷。
人家沿山边,青松屋上哉。
转径岭成夹,大江中间开。
江以雨始大,滥觞源斟杯。
出三天子都,两崖浸崔巍。
厓上短短松,绿满疑莓苔。
雨刷沙入江,刻露松根荄。
生气自黏壁,养以雾与霾。
此松与此石,得雨结之胎。
孤壁下落江,径乱行客猜。
盘屈厓底树,浮草挂作堆。
窃恐雨不休,无路缘石隈。
山坑新垩亭,我从唐坞来。
衣上湿犹雨,舆底声真雷。
人家沿山边,青松屋上哉。
转径岭成夹,大江中间开。
江以雨始大,滥觞源斟杯。
出三天子都,两崖浸崔巍。
厓上短短松,绿满疑莓苔。
雨刷沙入江,刻露松根荄。
生气自黏壁,养以雾与霾。
此松与此石,得雨结之胎。
孤壁下落江,径乱行客猜。
盘屈厓底树,浮草挂作堆。
窃恐雨不休,无路缘石隈。
这首清代朱筠的《山坑》描绘了诗人行经山间坑谷时的独特感受。首联“山坑新垩亭,我从唐坞来”,点明了诗人行踪,新涂的亭子位于山坑之中,他从远处的唐坞而来。接着,“衣上湿犹雨,舆底声真雷”两句,通过自身的感受和车轮的声音,生动地展现了雨势之大,仿佛雷鸣。
“人家沿山边,青松屋上栽”描绘了山间的村落,家家户户依山而建,青松点缀其中,增添了生机。接下来,诗人笔触转向山岭和江水:“转径岭成夹,大江中间开”,山路曲折,夹在山岭之间,江水从中流过,显得开阔壮观。
“江以雨始大,滥觞源斟杯”运用比喻,形容江水因雨势增大而浩渺,如同源头的酒杯被斟满。诗人继续描述沿途景色:“出三天子都,两崖浸崔巍”,暗示山势险峻,仿佛是天子的都城所在,两侧悬崖高耸。
“厓上短短松,绿满疑莓苔”描绘了崖壁上的松树,虽短小却生机盎然,绿意葱郁,仿佛覆盖着青苔。雨水冲刷沙土流入江中,露出松根,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生气自黏壁,养以雾与霾”进一步赞美松树在恶劣环境中依然茁壮成长。
最后,诗人担忧雨势不停,自己可能无法沿着石边找到出路:“窃恐雨不休,无路缘石隈”。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坑雨景,展现出自然的壮丽与生命的坚韧,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未知路途的些许忧虑。
天刑不可解,何以补我劓。
同访老比丘,步至城南寺。
脱冠饭其腹,咀嚼风雨驶。
四壁吼怒雷,稍稍众客睡。
而余与汪侯,敬咨第一义。
山僧笑不答,饮食自知味。
岂无一樽酒,把盏得竟醉。
不知虚静中,自有无穷意。
赋诗非不工,聊以助游戏。
莫学玉川子,弄笔嘲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