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膝长吟兴不违,山居尽日掩荆扉。
焚香默作楞严课,几缕炉烟绕翠微。
抱膝长吟兴不违,山居尽日掩荆扉。
焚香默作楞严课,几缕炉烟绕翠微。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山中独居的生活情景,充满了宁静与超然之感。
首句“抱膝长吟兴不违”,生动地展现了隐士独自一人,以膝为枕,长声吟诵的情景,表现了他内心的自由与满足,以及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这种“兴不违”的状态,体现了诗人精神世界的独立与高洁。
次句“山居尽日掩荆扉”,描述了隐士居住在山中的日常,门扉紧闭,与世隔绝,过着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这不仅是一种物理上的隔离,更是一种心灵上的超脱,表达了诗人对尘世喧嚣的逃避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
第三句“焚香默作楞严课”,进一步揭示了隐士的精神生活。通过焚香、默读《楞严经》的方式进行修行,既体现了他对佛教文化的虔诚,也暗示了他在寻求内心平静与智慧的过程中,找到了一种内心的指引和力量。这里的“楞严课”不仅是宗教仪式,更是心灵修炼的过程,象征着对真理的探索和对自我超越的追求。
最后一句“几缕炉烟绕翠微”,以炉烟袅袅上升的形象,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烟雾缭绕于翠绿的山间,既是对前文所描绘场景的视觉补充,也是对隐士内心世界的一种象征性描绘。这一句不仅美化了环境,更强化了隐士与自然和谐共生、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士山居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超然物外、追求精神自由与内在平和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
武林曾识最高枝,百感重逢岁月迷。
向日擘笺须彩凤,如今执楯要文犀。
此去长安,说似交游,我来自东。
向蒹葭极浦,吟篷泊雨,梧桐孤店,醉帻敧风。
青市生涯,白洲活计,都在水乡鱼稻中。
邮亭上,俯清流长啸,惊起虬龙。霅山面面迎逢。
便回首旧游云水空。
有连天秋草,寒烟借碧,满城霜叶,落照争红。
六代蜂窠,七贤蝶梦,勾引客愁如酒浓。
人间世,只醉乡堪向,休问穷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