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渡桑乾冰欲结,心畏穹庐三尺雪。
南渡桑乾风始和,冰开易水应生波。
穹庐雪落我未到,到时坚白如磐陀。
会同出入凡十日,腥膻酸薄不可食。
羊脩乳粥差便人,风隧沙场不宜客。
相携走马渡桑乾,旌旆一返无由还。
胡人送客不忍去,久安和好依中原。
年年相送桑乾上,欲话白沟一惆怅。
北渡桑乾冰欲结,心畏穹庐三尺雪。
南渡桑乾风始和,冰开易水应生波。
穹庐雪落我未到,到时坚白如磐陀。
会同出入凡十日,腥膻酸薄不可食。
羊脩乳粥差便人,风隧沙场不宜客。
相携走马渡桑乾,旌旆一返无由还。
胡人送客不忍去,久安和好依中原。
年年相送桑乾上,欲话白沟一惆怅。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奉使契丹二十八首.渡桑乾》,描绘了诗人北渡桑乾河时所见的严寒景象以及边塞生活的艰辛。首句“北渡桑乾冰欲结”,形象地写出冬季河水冻结的场景,暗示了旅途的艰难。接着,“心畏穹庐三尺雪”表达了对高纬度地区大雪的畏惧,凸显出环境的恶劣。
南渡后气候稍有缓解,“冰开易水应生波”,以易水解冻象征着生机与活力。然而,“穹庐雪落我未到”,诗人还未亲历穹庐(指契丹人的住所)的雪景,想象中那里的雪厚实如磐石,更显其严酷。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在契丹期间的生活,食物“腥膻酸薄不可食”,反映了异族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及自己不适应的状况。尽管如此,“羊脩乳粥差便人”,羊肉粥成为勉强可以接受的食物。然而,“风隧沙场不宜客”,这样的环境对于旅行者来说并不友好。
最后两句“相携走马渡桑乾,旌旆一返无由还”,表达了诗人与同行者不得不离开的无奈,以及胡人送行时的不舍之情。“久安和好依中原”,表达了对长久和平的期盼,以及对中原文化的依赖。结尾“年年相送桑乾上,欲话白沟一惆怅”,则流露出诗人对边疆局势的忧虑,以及对过去的战争回忆带来的惆怅情绪。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出使契丹途中的艰辛体验,同时也寓含了对边疆稳定和民族和谐的深深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