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律通称母,宁分继与亲。
乃知履霜子,绝似卧冰人。
礼律通称母,宁分继与亲。
乃知履霜子,绝似卧冰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克庄的作品,收录在《杂咏一百首》中。从鉴赏角度来看,诗人通过对比鲜明的事物,表达了深刻的人伦道德观念。
“礼律通称母,宁分继与亲。”这里,“礼律”指的是古代的礼仪法则,而“母”在这个语境中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尊敬和爱护。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母亲的崇高敬意,即便是在严格的礼节面前,也无法割舍与母亲之间的亲情。
接下来的两句,“乃知履霜子,绝似卧冰人。”则进一步描绘了一种景象:在寒冷的冬天,有人像踩着霜冻一样坚忍前行,而这种坚毅不拔的形象,又像是躺在冰上的人。这里,“履霜”和“卧冰”都是形容词,通过极端的自然环境来比喻人们对待困难时的态度。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而且也反映出古代士人对于坚守道德、不屈服于外界压力的精神追求。
滕王阁上唱伊州,二十年前向此游。
半是半非君莫问,好山长在水长流。
昔在南阳城,唯餐独山蕨。
忆与崔宗之,白水弄素月。
时过菊潭上,纵酒无休歇。
泛此黄金花,颓然清歌发。
一朝摧玉树,生死殊飘忽。
留我孔子琴,琴存人已殁。
谁传广陵散,但哭邙山骨。
泉户何时明,长扫狐兔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