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寻梅负酒瓢,当时宾主正丰标。
通宵纵饮烧银烛,搀早催开唤玉箫。
摘艳人亡谁共赏,戴花翁在老无憀。
重来只是新华表,不忍攀枝更折条。
犹记寻梅负酒瓢,当时宾主正丰标。
通宵纵饮烧银烛,搀早催开唤玉箫。
摘艳人亡谁共赏,戴花翁在老无憀。
重来只是新华表,不忍攀枝更折条。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词人在二月十八日游历至梅庵时,回忆起往昔与主人共饮赏梅之乐的场景。诗中不仅展现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而且也蕴含着对逝去岁月的感慨和对自然界生机勃发之美的赞叹。
“犹记寻梅负酒瓢”一句,通过词人手持酒瓢游历梅林的情景,展现了当时的欢乐与主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当时宾主正丰标"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的氛围。
“通宵纵饮烧银烛”和“搀早催开唤玉箫”两句,通过夜饮和清晨唤起的情形,描绘出当时宾主之间无拘无束、尽情享乐的情景。这里的"银烛"和"玉箫"不仅是物质上的奢华,也象征着那份难得的惬意与满足。
“摘艳人亡谁共赏”表达了词人面对美景时,主人已不在身边的孤寂感。"戴花翁在老无憀"则透露出词人虽然年华老去,但对于过往美好的回忆仍然充满了温暖和欣慰。
“重来只是新华表”一句,通过再次到访梅庵的情景,强调了自然界的循环与更新,同时也暗示着时间流逝带来的变化。"不忍攀枝更折条"则表现出词人对于美好事物的珍惜,以及对过去无法复返的无奈情绪。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表达了词人对友谊、自然和生命流逝的深刻感悟。
南山郁初霁,曲江湛不流。
若临瑶池前,想望昆崙丘。
回首见黛色,眇然波上秋。
深沈俯峥嵘,清浅延阻修。
连潭万木影,插岸千岩幽。
杳霭信难测,渊沦无暗投。
片云对渔父,独鸟随虚舟。
我心寄青霞,世事惭白鸥。
得意在乘兴,忘怀非外求。
良辰自多暇,欣与数子游。
昔年家住太湖西,常过吴兴罨画溪。
水阁筠帘春似海,梨花影里睡凫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