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暖来南国,迎寒背朔云。
下时波势出,起处阵形分。
声急奔前侣,行低续后群。
何人寄书札,绝域可知闻。
逐暖来南国,迎寒背朔云。
下时波势出,起处阵形分。
声急奔前侣,行低续后群。
何人寄书札,绝域可知闻。
此诗描绘了一幅动人的画面,通过对雁行的细腻描述,展现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逐暖来南国,迎寒背朔云"两句,表明大雁随着季节的变化,从北向南迁徙,以逃避寒冷。这里的“逐暖”和“迎寒”生动地传达了自然界生物顺应天气变化的本能。
"下时波势出,起处阵形分"则是对雁行飞翔时姿态的刻画。“下时”指的是雁群在空中降落时的情景,“波势出”形象地描绘了它们排列成行,如同波浪一般展开。而“起处”则是它们起飞时的情形,“阵形分”则展示了雁群在天空中形成的有序队形。
"声急奔前侣,行低续后群"进一步描绘了大雁飞行时的声音和队伍的排列。这里“声急”传达了雁鸣声的急促,而“奔前侣”则是它们在空中快速飞行的景象。“行低”指的是雁群飞行时低矮的姿态,“续后群”则展示了雁群紧密相随,连绵不绝。
最后,“何人寄书札,绝域可知闻”表达了诗人通过观察大雁的行为,联想到远方亲人的思念。这里“何人”是在询问是谁能够像大雁一样,将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而“寄书札”则是希望能通过某种方式,将自己的情感和消息传达给远方的人。“绝域可知闻”意味着即便是在相隔千山万水的距离,也能通过这些自然界的使者,了解彼此的信息。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大雁迁徙行为的观察,更表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深情和联络。
海榴红暖。圆荷翠小,榭阁薰风浅。
真人抚运,云龙相际,真贤载诞。
鲁国元勋,相门接踵,传家非远。
辅中兴大业,折冲邻壤,扶红日、上霄汉。
端是清明重见。范陶熔、咸收群彦。
垂绅正笏,炉烟不动,宸廷闲燕。
天地平成,父尧子舜,永膺宸眷。
赐我公岁岁,恩荣锡命,向黄金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