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名唯有一渔竿,何必芬芳比蕙兰。
时主亦知怜晚节,满朝歌赋饯黄冠。
逃名唯有一渔竿,何必芬芳比蕙兰。
时主亦知怜晚节,满朝歌赋饯黄冠。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形象,他手持渔竿,远离尘嚣,不以芬芳的兰花自比,而是更倾向于保持自己的独特与清高。诗人通过“逃名”二字,直接点出了这位隐士不愿被世俗名利所束缚的心志。接着,“何必芬芳比蕙兰”,则进一步强调了他不追求外在荣誉和名声的态度。
后两句“时主亦知怜晚节,满朝歌赋饯黄冠”,则展现了这位隐士虽已年老但仍受到时君的赏识,朝廷上下为他的归隐举行盛大的欢送仪式,以诗歌赋文来表达对他的敬意和不舍。这不仅体现了隐士个人魅力之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高洁人格的尊重与推崇。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士形象的刻画,以及对其受到礼遇的描述,既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明代社会对于高风亮节之士的尊崇之情。
两崖夹束垂山溜,乱石截江不可仆。
奔湍触石久难降,奇聱一派怒雷吼。
喷薄激射万古争,鳞甲纷飞黑蛟斗。
空中雹雨刷面来,阴风飒飒寒白昼。
篙师操舟坦然入,踏波攀木胜飞狖。
与石曲折舟不知,无乃层峰野炬照天清。
凭虚不□□□□,□□□□已二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