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文莹理,后人但工文。
文工理愈暗,纸札何纷纷。
君看六艺学,天葩吐奇芬。
诗书分体制,礼乐造乾坤。
千岐更万辙,要以一理存。
如何臻至理,当从践履论。
跋涉经险阻,钻研阅寒温。
孝弟作选锋,道德严中军。
仰观及俯察,万象入见闻。
不劳施斧凿,笔下生烟云。
高以君唐虞,下以觉斯民。
君如不我鄙,时来对炉薰。
古人文莹理,后人但工文。
文工理愈暗,纸札何纷纷。
君看六艺学,天葩吐奇芬。
诗书分体制,礼乐造乾坤。
千岐更万辙,要以一理存。
如何臻至理,当从践履论。
跋涉经险阻,钻研阅寒温。
孝弟作选锋,道德严中军。
仰观及俯察,万象入见闻。
不劳施斧凿,笔下生烟云。
高以君唐虞,下以觉斯民。
君如不我鄙,时来对炉薰。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学者白贲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古人文理之美和后世工于文字技巧的反思。诗中通过对比古今文风,不仅揭示出诗人对于文学创作态度的深刻见解,也展现了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
"古人文莹理,后人但工文"两句点明了主题,古人追求文章内涵和思想的高远,而后世则过于注重文字技巧。"文工理愈暗,纸札何纷纷"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文学流弊的批评,认为过分讲究文辞会使得文理变得模糊不清。
接下来的几句"君看六艺学,天葩吐奇芬。诗书分体制,礼乐造乾坤"展示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和推崇。他鼓励读者学习古代六艺(《易》、《书》、《诗》、《春秋》、乐、仪),并强调文学与音乐的重要性。
"千岐更万辙,要以一理存。如何臻至理,当从践履论。跋涉经险阻,钻研阅寒温"表达了求学之路的艰辛和对知识追求的一贯态度。诗人主张通过实践探索来达到理解真理。
接着的几句"孝弟作选锋,道德严中军。仰观及俯察,万象入见闻。不劳施斧凿,笔下生烟云。高以君唐虞,下以觉斯民"展现了诗人对品德修养的看重,以及通过深刻观察来掌握万物之理的能力。同时,这也反映出诗人的文学才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创作出优美的文章。
最后两句"君如不我鄙,时来对炉薰"则表达了诗人愿意与同道中人共同探讨学问,并在温暖和谐的氛围中交流思想。
总体来说,这首诗既是对文学创作态度的思考,也是对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肯定。通过对比古今文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文学真谛的追求,以及对个人品德修养和知识探索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