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半挂碧峰头,野水萦洄萧寺流。
竹绕颓垣荒径僻,苔封片石古文留。
榴花艳艳开茆屋,杨柳阴阴隐佛楼。
弄月归来扳绝磴,苍苍岚翠拂衣浮。
残阳半挂碧峰头,野水萦洄萧寺流。
竹绕颓垣荒径僻,苔封片石古文留。
榴花艳艳开茆屋,杨柳阴阴隐佛楼。
弄月归来扳绝磴,苍苍岚翠拂衣浮。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山色碧绿,水流环绕,竹林围绕,苔藓覆盖,榴花绽放,杨柳掩映,月光洒落的宁静而古朴的自然风光与寺庙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白马寺周边环境的幽静与历史的沉淀,以及月夜归途的独特感受。
首句“残阳半挂碧峰头”,以夕阳余晖与青山相映,营造出一种温暖而略带忧伤的氛围。次句“野水萦洄萧寺流”,描绘了水流在荒凉寺院周围蜿蜒流淌的场景,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和寂寥之感。
接着,“竹绕颓垣荒径僻,苔封片石古文留”两句,通过竹林、破墙、小径和苔藓覆盖的石头,展现了寺庙周围环境的荒凉与古老,同时也暗示了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传承。
“榴花艳艳开茆屋,杨柳阴阴隐佛楼”则将色彩鲜艳的榴花与茂密的杨柳与寺庙建筑相结合,不仅丰富了画面的色彩,也赋予了自然与宗教场所和谐共存的美好意象。
最后,“弄月归来扳绝磴,苍苍岚翠拂衣浮”描绘了月夜归途的情景,诗人沿着陡峭的山路返回,山间的雾气和翠绿的植被轻轻拂过衣裳,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心灵得以净化的意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历史文化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然。
傍长堤、万盖绿生烟。清绝已凉天。
记壶卢入市,招人共醉,我亦能仙。
见说红情词里,旖旎又今年。
一觉閒鸥梦,虾菜亭边。
无恙钓丝何许,看城霞倒景,涧雪喷泉。
只花香四壁,风外一楼偏。
话江南、采莲双袖,唱斜阳、低映脸波妍。
吹箫感、暮潮生处,那便登船。
烟暝归鸦,月斜惊鹊,拍天水接高秋。
捧金盘一醉,更埽尽閒愁。
认湖畔、弯弯细路,再来寻笛,无数红楼。
恁衣香、吹下金风,都在帘钩。
广陵古怨,听荒凉、筝瑟谁搊。
纵粉泪销馀,莺声咽暮,淮水西流。
已是满堤衰柳,腰支瘦、尚学轻柔。
叹年年飞絮,何时才与春休。
谒岱东来,渡河南下,挂帆共数归程。
望秋山不见,莽莽隔遥青。
夕阳外、江潮远去,酒边愁阵,谁出奇兵。
渐分飞征雁,孤舟今夜芜城。
客中送客,算匆匆、时序须惊。
指宛水波长,吴淞梦近,难遣离情。
百岁几回圆月,笙歌起、和我诗声。
更清晖,天末疏星,镫傍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