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公庐山下,手种玉色莲。
清修香火社,杂还山林贤。
龙眠弄笔墨,貌出晋宋前。
横桥虎溪水,古木东林烟。
须眉策遗老,瓶磬趺枯禅。
石坛花雨落,稽首西方仙。
休吟散梵帙,风炉荐寒泉。
矫矫靖节翁,归心赴斜川。
分手溪上笑,攒眉社中缘。
淋浪漉酒巾,篮舆摇醉眠。
止饮谅匪难,耻受异教牵。
空山旧行迹,寂寞馀千年。
竟令妄庸儿,慑诱纷相传。
陶翁我尚友,掩卷心茫然。
远公庐山下,手种玉色莲。
清修香火社,杂还山林贤。
龙眠弄笔墨,貌出晋宋前。
横桥虎溪水,古木东林烟。
须眉策遗老,瓶磬趺枯禅。
石坛花雨落,稽首西方仙。
休吟散梵帙,风炉荐寒泉。
矫矫靖节翁,归心赴斜川。
分手溪上笑,攒眉社中缘。
淋浪漉酒巾,篮舆摇醉眠。
止饮谅匪难,耻受异教牵。
空山旧行迹,寂寞馀千年。
竟令妄庸儿,慑诱纷相传。
陶翁我尚友,掩卷心茫然。
此诗《李龙眠莲社图》由元代诗人吴师道所作,描绘了李龙眠(李公麟)的莲社图景。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远公(慧远法师)在庐山下的生活与修行,以及与山林贤士的和谐共处。画面中,龙眠挥毫泼墨,仿佛穿越回晋宋时代,龙眠的笔墨与自然融为一体。横桥之上,虎溪水潺潺,古木参天,东林寺的烟云缭绕,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
诗中还提到了“须眉策遗老”、“瓶磬趺枯禅”,描绘了僧侣们的修行生活,以及他们对佛法的虔诚追求。石坛之上,花雨飘落,僧人们向西方的佛祖致以崇高的敬意。风炉煮茶,寒泉滋润,体现了僧侣们简朴而宁静的生活方式。
诗人通过“矫矫靖节翁,归心赴斜川”这一句,表达了对陶渊明(靖节翁)的向往和共鸣,以及对回归自然、心灵自由的追求。分手时的溪上欢笑,相聚时的社中缘分,以及饮酒、摇篮舆的醉态,都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场景。
最后,“止饮谅匪难,耻受异教牵”一句,表达了对坚守自我、不被外物所束缚的高尚情操的赞美。空山行迹虽已消失,但留下的精神却在千年之后依然熠熠生辉。诗人通过与陶渊明的对话,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当下生活的感慨,最终以“掩卷心茫然”收尾,流露出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深沉思考。
殊方复嘉节,对酒重悲嗟。
逝水人何处,荒篱菊自花。
南楼秋色远,西岭夕阳斜。
旧日登高处,于今定几家。
肩舆历尽黄茆冈,青山壁立耸大行。
忽惊雷转山石裂,涛头千尺分钱塘。
飞空雨雹寒崖碧,倒影垂虹射晴日。
高岩俯瞰先目眩,杖策纵观森股慄。
只疑天河泻地上,又恐滟滪飞山脊。
猿猱悲鸣霜树折,虎豹震动山月黑。
千年水石自成宝,下有蛟龙深莫测。
明年岁旱当汝求,暴雨一声飞霹雳。
管鲍死已久,交情云雨翻。
平生我知子,窥见墙及肩。
老骥叹伏枥,壮士悲暮年。
百金空鬻技,未分齿发殚。
哀哉兔丝蔓,生理寄所缠。
君看秋风至,扫荡何时安。
谁令三径荒,投老食屡艰。
短绠谩自持,欲引百尺泉。
造物不我私,同彼草木繁。
不求桑榆暖,乃慕松桂寒。
学稼虽可贱,乐志良独难。
当观五鼎食,不异瓢与箪。
卜筑愿俱栖,勿学鸡相连。
作诗置坐右,勉视后者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