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拂盘石,独坐对秋分。
萝雨静可数,松泉寒不闻。
孤怀吐明月,双眼悬高云。
兴至莫长啸,恐惊樵牧群。
悠然拂盘石,独坐对秋分。
萝雨静可数,松泉寒不闻。
孤怀吐明月,双眼悬高云。
兴至莫长啸,恐惊樵牧群。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在云门山中静坐赏景的情境,通过对自然景色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的内心世界。
首句“悠然拂盘石,独坐对秋分”以动作开篇,诗人轻拂着山间的一块石头,独自坐在那里,面对着秋天的分割线,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接下来,“萝雨静可数,松泉寒不闻”两句,通过“静可数”的萝雨和“不闻”的松泉,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寂静与清冷,仿佛连自然的声音都变得柔和而不可察觉。
“孤怀吐明月,双眼悬高云”则将诗人的思绪与自然景象融为一体,明月从内心深处升起,高悬的云朵似乎也成了他目光的延伸,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超脱。最后,“兴至莫长啸,恐惊樵牧群”一句,诗人提醒自己在欣赏美景时应保持内心的平静,避免因情绪激动而打扰到山中的生灵,体现了他对自然和谐共处的尊重与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是明末清初文人山水诗的佳作。
辽东苦寒地,十月河已冰。
我从辽西来,驱马冰上行。
回望巫闾山,千里阴气凝。
明月出黑澥,苍茫照孤征。
疑兵四面来,但闻觱篥声。
行行迷失道,误入骨都营。
饥渴向妖姬,乞得驼馀羹。
马乳饮苦酸,鱼皮衣苦腥。
神龙困蝼蚁,勺水不能兴。
凤鸟失其群,见辱海东青。
因怜雪窖中,持节有子卿。
题书托飞雁,双泪如雨倾。
安得同携手,以解流离情。
石间随处宿僧房,长夏无风也自凉。
得句好题青竹粉,有人曾悟木樨香。
画桡倚岸传歌板,冰簟横阶置笔床。
望日始过良夜短,诘朝明月有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