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有一大衣,非是世间绢。
众色染不著,晶晶如素练。
裁时不用刀,缝时不用线。
常持不离身,有人自不见。
三千世间遮寒暑,无情有情悉覆遍。
如来持得此大衣,披了直入空王殿。
余有一大衣,非是世间绢。
众色染不著,晶晶如素练。
裁时不用刀,缝时不用线。
常持不离身,有人自不见。
三千世间遮寒暑,无情有情悉覆遍。
如来持得此大衣,披了直入空王殿。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庞蕴的作品,名为《杂句(其三)》。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借衣喻道的佛教诗歌。
“余有一大衣,非是世间绢。” 这两句话表明这个“大衣”不是普通的丝织物品,而是超脱于俗世之物。这里的“大衣”隐喻着佛法或真理,是超越凡尘的精神寄托。
“众色染不著,晶晶如素练。” 描述这件“大衣”无法被世间的各种欲望和烦恼所污染,它保持纯洁,就像未经染色的白绸那样清澈明净。
“裁时不用刀,缝时不用线。” 这两句强调这件“大衣”的神圣与非凡,不需要世间的工具去制作和修补,它超越了常人的理解范围。
“常持不离身,有人自不见。” 诗人总是随身携带着这种精神寄托,但有的人即使身处同一空间也无法感知到它的存在。这反映出佛法对个人内心世界的影响,以及它对于不同人有不同的呈现。
“三千世间遮寒暑,无情有情悉覆遍。” 这句话表达了这件“大衣”的普遍性和包容性,它能够在任何环境下保护一切生命,不论是无情之物还是有情众生,都能得到它的庇护。
“如来持得此大衣,披了直入空王殿。” 最后两句则直接点出了这件“大衣”实际上代表的是佛法或菩萨的智慧和力量。诗人通过这一象征性的行动表达了对佛教真理的追求与崇敬,以及通过这种精神力量达到超脱世俗、进入圣洁境界的愿望。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大衣”的比喻,描绘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包容万象的精神境界,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佛教真理的深刻理解和内心追求。
肩舆历尽黄茆冈,青山壁立耸大行。
忽惊雷转山石裂,涛头千尺分钱塘。
飞空雨雹寒崖碧,倒影垂虹射晴日。
高岩俯瞰先目眩,杖策纵观森股慄。
只疑天河泻地上,又恐滟滪飞山脊。
猿猱悲鸣霜树折,虎豹震动山月黑。
千年水石自成宝,下有蛟龙深莫测。
明年岁旱当汝求,暴雨一声飞霹雳。
管鲍死已久,交情云雨翻。
平生我知子,窥见墙及肩。
老骥叹伏枥,壮士悲暮年。
百金空鬻技,未分齿发殚。
哀哉兔丝蔓,生理寄所缠。
君看秋风至,扫荡何时安。
谁令三径荒,投老食屡艰。
短绠谩自持,欲引百尺泉。
造物不我私,同彼草木繁。
不求桑榆暖,乃慕松桂寒。
学稼虽可贱,乐志良独难。
当观五鼎食,不异瓢与箪。
卜筑愿俱栖,勿学鸡相连。
作诗置坐右,勉视后者鞭。
我生江海上,性与鱼鸟逸。
端来入世网,竟坐形骸役。
此心本洞然,六月遭怵迫。
常恐忘迹熟,主人不胜客。
道人偶相逢,宿契类畴昔。
巉岩秀眉目,灰槁心木石。
语我学道难,吾徒犹不力。
纷华久风靡,外慕失阃域。
卑之毋高论,遣去身外物。
未能忘饥寒,衣布饭疏粝。
此语君自味,至道在咫尺。
阅人吾虽多,子独无荆棘。
送行聊过溪,共蹑登山屐。
达人无畛畦,从仕聊尔耳。
言辞将军幕,去作仓庾氏。
君怀著云梦,尚有恢恢地。
眷此亦鸿毛,何足为轩轾。
相君泽未远,风流王谢比。
满床簪笏閒,乃见山林士。
嗟余南亩人,投老坐关市。
萧然见眉宇,真足忘浆馈。
平生南阳馆,市骏得千里。
帐中三千客,不数曳珠履。
要知磊落人,臭味同兰茝。
翻然若鸿鹄,飞去今无几。
我行抽手板,亦复还耒耜。
安能久俛首,自困刀笔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