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予寓洛阳宝坛有僧悟超类有道者与语论事能援古證今盖未祝发时读孔氏之史书涉猎大义为浮屠犹不废今老矣不复读也形骸枯槁真能遗世故而玩死生者送予至龙门陪予游东西两山作此诗别之》
《予寓洛阳宝坛有僧悟超类有道者与语论事能援古證今盖未祝发时读孔氏之史书涉猎大义为浮屠犹不废今老矣不复读也形骸枯槁真能遗世故而玩死生者送予至龙门陪予游东西两山作此诗别之》全文
宋 / 苏过   形式: 古风

我生江海上,性与鱼鸟逸。

端来入世网,竟坐形骸役。

此心本洞然,六月遭怵迫。

常恐忘迹熟,主人不胜客。

道人偶相逢,宿契类畴昔。

巉岩秀眉目,灰槁心木石。

语我学道难,吾徒犹不力。

纷华久风靡,外慕失阃域。

卑之毋高论,遣去身外物。

未能忘饥寒,衣布饭疏粝。

此语君自味,至道在咫尺。

阅人吾虽多,子独无荆棘。

送行聊过溪,共蹑登山屐。

(0)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过所作,名为《送僧悟超》。诗中描绘了诗人与僧人悟超的相遇与离别之情。

诗人自述生于江海之上,性情与鱼鸟相似,自由自在。然而,踏入世俗,却深陷于生活的束缚之中。他内心原本清澈明净,但在炎热的夏日,仍感到被外界的压力所困扰。诗人担心自己会忘记初心,成为主人难以驾驭的客人。

与悟超僧人的偶然相遇,让诗人仿佛找到了知音,两人之间的默契仿佛是前世的缘分。悟超僧人眉眼俊秀,心如木石,言语间透露出对修道的深刻理解。他向诗人阐述了学道的艰难,并鼓励诗人要更加努力。在繁华的世界中,人们往往被外在的诱惑所迷惑,失去了自我定位。悟超僧人告诫诗人,不要高谈阔论,而是要摒弃身外之物,专注于内心的修行。

尽管诗人深知生活中的饥寒交迫,但仍然坚持穿着布衣,食用粗粝的食物。悟超僧人的话让诗人深思,真正的至道其实就在身边,触手可及。诗人感慨自己见过许多人,但悟超僧人却如同清泉,没有一丝尘埃。

最后,诗人送别悟超僧人至龙门,两人一同踏上了登山之旅。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悟超僧人深厚的情谊,也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作者介绍

苏过
朝代:宋

(1072—1124)眉州眉山人,字叔党,号斜川居士。苏轼子。以荫任右承务郎。轼帅定武、谪岭南,唯过随行奉侍。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轼卒,葬汝州郏城小峨眉山,遂家颍昌小斜川,因以为号。历监太原府税,知郾城县,晚年权通判中山府。能文,善书画,人称“小坡”。有《斜川集》。
猜你喜欢

哭醉石山人朱察卿二首·其一

岁逢单阏日逢斜,玉折兰摧重可嗟。

不独文章无醉士,何人游侠是朱家。

孤儿痛检囊中草,旧客愁悬匣里花。

此后只应黄浦雪,子猷高兴向谁誇。

(0)

寄送吴高州明卿转贵省学宪

今皇禹贡古山川,似托图经亥步传。

露冕再穷诸粤地,谈经仍向百蛮天。

无论张楚名空大,即使居夷道亦全。

寄语雍容台省客,几人曾共伏蒲年。

(0)

乞休杜门日侍老母汤药朝来眉颦稍舒知有牡丹已零落矣为之一慨·其一

春风唤愁愁日亲,痴坐兀兀动经旬。

上书解绶不得报,引疾杜门何所陈。

旧爱酒杯时避手,新知药裹实萦身。

朝来问寝北堂美,初见牡丹来媚人。

(0)

寄王明辅宪长

吴洲草色在离杯,尘海俄将万事催。

我出终为寻壑计,君归还是济川才。

谈时鹏鴳输庄叟,歌罢龙蛇惜介推。

倘道徵书不解下,何因马骨上金台。

(0)

秋日诸君饯焦山作二首·其二

江头是处青山好,为念焦君破浪来。

一字光能争日月,千秋气与结楼台。

潮声吴楚中原尽,海色东南太古开。

归棹去帆看莫指,壮怀今夕付衔杯。

(0)

上刘少司马朝宗二首·其二

中丞鞭净郁蓝回,将作云连嵽嵲开。

三疏暂归横海节,百年谁似补天才。

仙芝玉术扶调鼎,沆露浆霞引寿杯。

剩有丹衷悬魏阙,将因起色上吴台。

(0)
诗词分类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诗人
杨亿 赵秉文 王维 吕碧城 尹台 张煌言 金幼孜 郭谏臣 龚自珍 韩愈 王恽 舒岳祥 王翰 沈辽 陈师道 晁补之 李贺 陆龟蒙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