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世萧萧一羽轻,白螺杯里酌沧瀛。
逍遥自足忘鹏鴳,漫浪何须记姓名。
石鼎煮云听夜雨,玉笙吹月和松声。
凭君为问张公子?曾到良常梦亦清。
身世萧萧一羽轻,白螺杯里酌沧瀛。
逍遥自足忘鹏鴳,漫浪何须记姓名。
石鼎煮云听夜雨,玉笙吹月和松声。
凭君为问张公子?曾到良常梦亦清。
这首元末明初诗人倪瓒的《寄张德常》描绘了诗人自身飘逸出尘的境况和淡泊名利的心境。首句“身世萧萧一羽轻”,以比喻手法表达诗人如羽翼般轻盈,超脱世俗的身世之感。次句“白螺杯里酌沧瀛”则写诗人于清雅之中品酒观海,流露出闲适与旷达。
第三句“逍遥自足忘鹏鴳”,诗人强调自己在逍遥中感到满足,不与世俗中的大鹏小鸟(比喻高位者)相比,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第四句“漫浪何须记姓名”,进一步表明诗人无意于追求功名,忘记了自己的名字,更显其超脱。
第五、六句“石鼎煮云听夜雨,玉笙吹月和松声”,通过描绘煮茶听雨、月下吹笙的场景,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意生活,以及对清幽宁静的欣赏。最后一句“凭君为问张公子?曾到良常梦亦清”,诗人以询问友人张德常是否曾有过同样清梦般的经历,表达了对友情的怀念和对理想生活的共鸣。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清新淡雅的笔触,传达了诗人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夏雨下数尺,流水满池泓。
虾蟆为得时,昼夜鸣不停。
几日饱欲死,腹圆如罂瓶。
巨吻自开阖,短项或缩盈。
时于土坎间,突出两眼睛。
是何痴形骸,能吐恶音声。
嗟哉尔肉膻,不中为牺牲。
嗟哉尔声粗,不中和人情。
殊不自量力,更欲睥睨横海之鳣鲸。
自谓天地间,独驰善鸣名。
万物聒皆龏,不知钟鼓钦钦,雷霆闳闳。
应龙戢脑入海底,凤凰举翼摩青冥。
此时各默默,以避虾蟆鸣。
何时雨歇水泽涸,青臭泥中露丑形。
失水无能为,两脚不解行。
乾渴以至死,尽把枯壳填土坑。
隋帝荒宴游,厚地刳为沟。
万舸东南行,四海困横流。
义旗举晋阳,锦帆入扬州。
扬州竟不返,京邑为墟丘。
吁哉汴渠水,至今病不瘳。
世言汴水利,我为汴水忧。
利害吾岂知,吾试言其由。
汴水浚且长,汴流湍且遒。
千里泄地气,万世劳人谋。
舳橹相属进,馈运曾无休。
一人奉口腹,百姓竭膏油。
民力输公家,斗粟不敢收。
州侯共王都,尺租不敢留。
太仓粟峨峨,冗兵食无羞。
上林钱朽贯,乐官求徘优。
吾欲塞汴水,吾欲坏官舟。
请君简赐予,请君节财求。
王畿方千里,邦国用足周。
尽省转运使,重封富民侯。
天下无移粟,一州食一州。
红日迟迟,虚廊转影,槐阴迤逦西斜。
彩笔工夫,难状晚景烟霞。
蝶尚不知春去,漫绕幽砌寻花。
奈猛风过后,纵有残红,飞向谁家。
始知青鬓无价,叹飘零官路,荏苒年华。
今日笙歌丛里,特地咨嗟。
席上青衫湿透,算感旧、何止琵琶。
怎不教人易老,多少离愁,散在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