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沸城闉,戎蕃预国亲。
神明今汉主,柔远静胡尘。
琴歌马上怨,杨柳曲中春。
唯有关山月,偏迎北塞人。
钟鼓沸城闉,戎蕃预国亲。
神明今汉主,柔远静胡尘。
琴歌马上怨,杨柳曲中春。
唯有关山月,偏迎北塞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边塞生活的景象,诗中的意境雄浑而深远。开篇“钟鼓沸城闉,戎蕃预国亲”两句,通过钟鼓声和军事警报的描述,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又庄严的气氛,让人感受到边疆地区的战备状态以及民族间的紧密联系。
接下来的“神明今汉主,柔远静胡尘”展现了皇权的光辉与对外族政策的温和。诗中的“神明今汉主”表达了对中央政权的尊崇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一种文化认同感。而“柔远静胡尘”则体现了唐朝对于边疆民族采取的一种和亲策略,通过文化交流和经济利益来维系和平。
在“琴歌马上怨,杨柳曲中春”两句中,诗人描绘了一幅军旅生活中的情感画面。骑士在马背上弹奏着悲凉的琴声,而杨柳依旧随风起舞,诉说着季节更替的喜悦。这里既有对军旅生活的无奈感,也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最后,“唯有关山月,偏迎北塞人”一句,则是诗人的深沉感慨。关山月明,是古代边塞诗中常用的一种意象,代表着思乡和边塞生活的孤独。而“偏迎北塞人”的表述,更凸显了诗人对于那些在边疆坚守岗位、与家人远离的人们所怀有的深切情感。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国家边防的关注和对民族关系的思考,也表现出了对军旅生活中个人情感世界的细腻描绘。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物心境的刻画,诗人巧妙地构建了一幅生动的边塞图景,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段历史时期特有的氛围。
泛泛古城隅,中流极凝睇。
击楫时奋昂,十已六七际。
风伯何飘摇,阴云极排翳。
白日将无光,飞沙触人眦。
浊浪抛几寻,船欹柁难捩。
吁嗟湘君祠,咫尺不可济。
重华去已远,即此亦云契。
悠悠百世心,瞻望增泗涕。
事变难预防,对面成乖戾。
风乎无太劳,天道终开霁。
垂杨绿堪染,黄鸟鸣不歇。
春来念朋旧,游衍兴超忽。
腊时酒已清,河渚茵初发。
欣来即命筹,乐至岂待节。
张筵金沙堰,鸣葭朱林樾。
攀花赠长谣,临觞促馀阕。
离群戚不浅,感物衷屡结。
劳生销华簪,徇禄涉穷发。
自乖沈冥理,已絷浊水辙。
旧书恒自简,远梦竟难达。
洒泪夷梁道,浮云望中没。
玉蟾光九土,时复有缺蚀。
君看行天龙,亦作寒湫蛰。
一屈复一伸,达人具天德。
凤食乃琅玕,岂受䲭鸢嚇。
骊颔明珠光,相将慎出入。
执戟二十载,岂求他人识。
我道在寥廓,好之恐不力。
赠君杜蘅草,庶见君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