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骨仙风擅世华,肯将璠玉混泥沙。
潜郎未老辞朝路,傲吏归来学道家。
逸似子荆将漱石,清如中散本餐霞。
应思平日市朝客,缰锁拘挛正可嗟。
道骨仙风擅世华,肯将璠玉混泥沙。
潜郎未老辞朝路,傲吏归来学道家。
逸似子荆将漱石,清如中散本餐霞。
应思平日市朝客,缰锁拘挛正可嗟。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具有超凡气质的隐士形象,诗人苏颂以吴仲庶寄赠的诗为灵感,赞美了这位德仁致政比部的风采。首句"道骨仙风擅世华",形容其风度独特,宛如仙人般超脱尘世,骨骼清奇,仙气十足。次句"肯将璠玉混泥沙",意指他不愿与世俗之人混杂,如同美玉不愿被埋没于尘土。
第三句"潜郎未老辞朝路",暗示他虽然年岁尚轻,却选择早早离开官场,表现出淡泊名利的态度。第四句"傲吏归来学道家",进一步强调他的高洁品性,回归道家生活,不为世俗权势所动。
第五句"逸似子荆将漱石",借用东晋陶渊明(字子荆)不慕荣华,以石漱口自比,表现其超脱无为的生活方式。第六句"清如中散本餐霞",则以魏晋时期的嵇康(字中散)以仙霞为食,比喻其清高脱俗,追求自然之乐。
最后两句"应思平日市朝客,缰锁拘挛正可嗟",诗人想象那些往日忙碌于政务的人,对比眼前这位自由自在的隐士,不禁感叹他们的束缚和拘谨,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批判。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赞美德仁致政比部的出尘之姿和超然态度,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推崇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西湖南畔访诗僧,小艇浮游酒屡倾。
犹是三人同眷眷,岂知一别各营营。
有怀旧约空如梦,忽见新编复畅情。
依约小山酬唱处,石城明月雁声清。
篱边无菊可清尊,又见行人别我门。
随意一杯非畅饮,徒知九日欲何言。
寒烟淮塞干戈满,野路江村鸟雀喧。
滕阁迥临云雨上,好依英簜说丘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