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难清夷日,当年亦治平。
开元醒里过,天宝醉中行。
蜀道风尘地,西宫掩抑情。
有初终不竟,作戒甚分明。
内难清夷日,当年亦治平。
开元醒里过,天宝醉中行。
蜀道风尘地,西宫掩抑情。
有初终不竟,作戒甚分明。
这首诗以历史为镜,深刻剖析了唐代玄宗时期的治国之道与政治局面。通过“内难清夷日,当年亦治平”两句开篇,诗人巧妙地将玄宗在位期间的相对稳定与治理成效置于历史背景之下,暗示了其后隐藏的危机。
“开元醒里过,天宝醉中行”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开元盛世与天宝年间形成鲜明对照。开元时期,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犹如清醒者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而天宝年间,政治腐败,边疆不靖,民生凋敝,仿佛醉汉迷失方向,暗喻玄宗后期的统治逐渐走向衰败。
“蜀道风尘地,西宫掩抑情”进一步描绘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玄宗的情感状态。蜀道,象征着通往偏远地区的艰难之路,也暗指政治斗争的复杂与险恶。西宫,可能是指远离权力中心的宫殿,这里或许蕴含着玄宗对权力更迭、宫廷斗争的无奈与压抑之情。
“有初终不竟,作戒甚分明”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总结了玄宗统治的最终结局,并以此作为后世的警示。这两句意在提醒人们,即使开始时有着良好的初衷和规划,但若不坚持到底,最终可能导致失败和教训。通过这一警示,诗人不仅回顾了历史,也寄寓了对未来治国理政者的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玄宗时期历史事件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后世治国理政的警醒。它不仅是一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之作,更是一次对治国之道的深入探讨。
江上云气黑,?山昨夜雷。水恶平明飞,雨从嶓冢来。
濛濛随风过,萧飒鸣庭槐。
隔帘湿衣巾,当暑凉幽斋。
曲生住相近,言语阻且乖。
卧疾不见人,午时门始开。
终日看本草,药苗满前阶。
兄弟早有名,甲科皆秀才。
二人事慈母,不弱古老莱。
昨叹携手迟,未尽平生怀。
爱君有佳句,一日吟几回。
铁马擐红缨,幡旗出禁城。
明王亲授钺,丞相欲专征。
玉馔天厨送,金杯御酒倾。
剑门乘崄过,阁道踏空行。
山鸟惊吹笛,江猿看洗兵。
晓云随去阵,夜月逐行营。
南仲今时往,西戎计日平。
将心感知己,万里寄悬旌。
花绶傍腰新,关东县欲春。
残书厌科斗,旧阁别麒麟。
虞坂临官舍,条山映吏人。
看君有知己,坦腹向平津。
诏置海陵仓,朝推画省郎。
还家锦服贵,出使绣衣香。
水驿风催舫,江楼月透床。
仍怀陆氏橘,归献老亲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