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不解走,兽不解飞。两不相解,那得相讥。
犬不饮露,蝉不啖肥。以蝉易犬,蝉死犬饥。
燕在梁栋,鼠在阶基。各自窠窟,人不能移。
妇好针缕,夫读书诗。男翁女嫁,卒不相知。
惧聋摘耳,效痛嚬眉。我不非尔,尔无我非。
鸟不解走,兽不解飞。两不相解,那得相讥。
犬不饮露,蝉不啖肥。以蝉易犬,蝉死犬饥。
燕在梁栋,鼠在阶基。各自窠窟,人不能移。
妇好针缕,夫读书诗。男翁女嫁,卒不相知。
惧聋摘耳,效痛嚬眉。我不非尔,尔无我非。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的《乐府古题序》,其中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批判。诗中的每一句都通过对自然界、人类行为的观察,表达了一个主题:即便是不同物种之间,也不应互相指责,因为各自有其本能和生活方式。
"鸟不解走,兽不解飞。两不相解,那得相讥。" 这两句通过鸟类擅长飞翔而不懂得行走,兽类擅长奔跑而不懂得翱翔,说明了不同生物有其特定的生存方式,不应互相责难。
接着的几句 "犬不饮露,蝉不啖肥。以蝉易犬,蝉死犬饥。" 描述了犬类和蝉(一种昆虫)的生存习性不同,并通过比喻说明了彼此不能完全理解对方的处境。
随后 "燕在梁栋,鼠在阶基。各自窠窟,人不能移。" 描绘了燕子和老鼠各自有其居住的地方,强调了每个生物都有其固有的生活空间,不可强加于他物。
最后几句 "妇好针缕,夫读书诗。男翁女嫁,卒不相知。惧聋摘耳,效痛嚬眉。我不非尔,尔无我非。" 则是通过夫妻之间的日常生活描写,表达了即使是在一个家庭中,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兴趣和追求,彼此难以完全理解对方。
整首诗体现了元稹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他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反映出人类社会中的宽容与理解的重要性。
治任归去后,空忆幔亭晨。
毕世雄谈爽,平生率性真。
明经经学博,作赋赋编新。
笔阵降多士,书香继有人。
及门谁立雪,入室我书绅。
已圮灵光殿,难扶大雅轮。
徒然称沆瀣,竟敢诩荀陈。
赙奠余孤往,能禁泪满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