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试春盘百颗香,斋灯燕坐及新尝。
园林旧采黄金实,风味犹清白玉堂。
千载带酸僧有恨,三更罢渴我能忘。
应劳爱客频沾洒,清梦无因到石床。
小试春盘百颗香,斋灯燕坐及新尝。
园林旧采黄金实,风味犹清白玉堂。
千载带酸僧有恨,三更罢渴我能忘。
应劳爱客频沾洒,清梦无因到石床。
这首诗描绘了斋夜中品尝金橘的场景,充满了对美食与友情的赞美。首句“小试春盘百颗香”以“春盘”点明季节,暗示金橘在春天成熟,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接着,“斋灯燕坐及新尝”描绘了在斋灯下静坐品尝新果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宁静雅致的氛围。
“园林旧采黄金实,风味犹清白玉堂”两句,通过对比“旧采”的金橘与“清白玉堂”的风味,强调了金橘的品质高雅,即使经过时间的沉淀,其风味依然清新脱俗,如同玉堂般高贵。
“千载带酸僧有恨,三更罢渴我能忘”则表达了诗人对金橘独特口感的深刻体验。这里的“带酸”并非贬义,而是指金橘独特的酸甜交织之味,让诗人仿佛能穿越千年,感受到僧人品尝时的复杂情感。而“三更罢渴我能忘”则进一步强调了金橘的解渴功效,以及它给诗人带来的愉悦感受,以至于在深夜时分,仍能让人忘却口渴。
最后,“应劳爱客频沾洒,清梦无因到石床”两句,既是对主人热情款待的感激之情的表达,也暗含了诗人希望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能在心灵上得到慰藉,甚至在梦中也能感受到这份美好,仿佛置身于清幽的石床上,享受着自然与美食带来的双重愉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金橘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食物本身的美味,更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体验和个人感悟,使得作品既有物质层面的享受,也有精神层面的追求,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对生活美学的独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