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见高原烧,闲寻空谷泉。
土膏消腊后,麦陇发春前。
药验桐君录,心齐庄子篇。
荒村三数处,衰柳百馀年。
好就山僧去,时过野舍眠。
汲流宁厌远,卜地本求偏。
向子谙樵路,陶家置黍田。
雪峰明晚景,风雁急寒天。
且复冠名鹖,宁知冕戴蝉。
问津夫子倦,荷蓧丈人贤。
顾物皆从尔,求心正傥然。
稽康懒慢性,祗自恋风烟。
卧见高原烧,闲寻空谷泉。
土膏消腊后,麦陇发春前。
药验桐君录,心齐庄子篇。
荒村三数处,衰柳百馀年。
好就山僧去,时过野舍眠。
汲流宁厌远,卜地本求偏。
向子谙樵路,陶家置黍田。
雪峰明晚景,风雁急寒天。
且复冠名鹖,宁知冕戴蝉。
问津夫子倦,荷蓧丈人贤。
顾物皆从尔,求心正傥然。
稽康懒慢性,祗自恋风烟。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隐逸山林的生活状态。开篇"卧见高原烧,闲寻空谷泉"两句,通过对比衬托,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深刻感悟和亲近感。"土膏消腊后,麦陇发春前"则透露出时间流转与季节更迭的意境,麦田在春风中萌动,预示着生命力与希望。
接下来的"药验桐君录,心齐庄子篇"表明诗人对道家思想和自然法则的认同。"荒村三数处,衰柳百馀年"中的"荒村"和"衰柳"形象,则描绘出一幅孤寂古老的田园风光。
"好就山僧去,时过野舍眠"表达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而"汲流宁厌远,卜地本求偏"则透露了一种对自然环境选择性适应的态度。"向子谙樵路,陶家置黍田"可能暗示着诗人对于古代圣贤生活方式的赞赏和模仿。
"雪峰明晚景,风雁急寒天"描绘了一幅冬日山林之景,而"且复冠名鹖,宁知冕戴蝉"则可能是对某种身份或地位的隐喻,显示出诗人对于世俗荣辱的超然态度。
"问津夫子倦,荷蓧丈人贤"表达了诗人对于知识和智慧的追求,以及对前贤的敬仰。最后一句"顾物皆从尔,求心正傥然"则传递出一种顺应自然、内心平和的生活哲学。
整首诗通过对山川田园景象的细腻描绘,以及对道家思想和隐逸生活的深刻体悟,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