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母初哺儿,阶前种宜男。
种之欲忘忧,恨恨不能堪。
夫君竟长逝,花开为谁簪。
儿饥须蚤耕,儿寒须蚤蚕。
教儿读父书,经史长穷探。
儿今八尺长,母发白毵毵。
上堂问起居,下堂具旨甘。
幽花遍堂北,旭日照堂南。
何以报母慈,持此寸草心。
阿母初哺儿,阶前种宜男。
种之欲忘忧,恨恨不能堪。
夫君竟长逝,花开为谁簪。
儿饥须蚤耕,儿寒须蚤蚕。
教儿读父书,经史长穷探。
儿今八尺长,母发白毵毵。
上堂问起居,下堂具旨甘。
幽花遍堂北,旭日照堂南。
何以报母慈,持此寸草心。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深深关爱和期望。诗的开头通过"阿母初哺儿",展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初始养育之情,接着"阶前种宜男"暗示了母亲希望儿子健康成长的愿望。然而,生活的变故让母亲"种之欲忘忧,恨恨不能堪",丈夫的离世使她感到孤独与哀愁。
诗中母亲教导儿子要勤劳自立,"儿饥须蚤耕,儿寒须蚤蚕",并期待他通过读书传承家族文化,"教儿读父书,经史长穷探"。随着岁月流逝,"儿今八尺长,母发白毵毵",母亲已经老去,但依然关心儿子的生活,"上堂问起居,下堂具旨甘",家中环境虽简朴,但充满温暖。
最后,母亲以"幽花遍堂北,旭日照堂南"的景象表达对儿子的爱意,而她认为最好的回报是自己的一片孝心,"何以报母慈,持此寸草心"。整首诗情感真挚,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独听松风度九夏,两鬓无情生二毛。
渠侬翰墨流声远,老我山林畜眼高。
往日相从不知乐,只今说梦竟徒劳。
男儿肯受人拘束,相见频频赋大刀。
半岁无书界我胸,短蓬念汝过残冬。
官情但可京口酒,客梦应随浮玉钟。
弃纵向来缘底事,妍妆今日为谁容。
书来剩喜归期近,伴我清吟倚老松。
侯门无罴虎,进者何趑趄。
主人畏客来,有甚虎与罴。
彼此情不安,逢迎反忧悲。
我爱田上翁,面有无求姿。
不怨春作苦,联以岁晚期。
藜藿如羊枣,豆粟兼晨炊。
西风作霜晴,晓寒起呼儿。
大儿收橡实,小儿拾松枝。
无求当自求,勿用他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