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祸初甚微,智者能要终。
被发祭于野,辛有知其戎。
时平足谀佞,世乱多奸雄。
坐令夷乱华,诞谩本晋风。
重华不再作,吾道何其穷。
已矣可奈何,此生如梦中。
阶祸初甚微,智者能要终。
被发祭于野,辛有知其戎。
时平足谀佞,世乱多奸雄。
坐令夷乱华,诞谩本晋风。
重华不再作,吾道何其穷。
已矣可奈何,此生如梦中。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纲所作的《和渊明拟古九首》中的第三首。诗中以辛有的故事为引子,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深刻忧虑与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首句“阶祸初甚微,智者能要终”,指出祸端虽小,但智慧之人能够预见并阻止其发展。接着,“被发祭于野,辛有知其戎”引用了古代先知辛有的故事,说明即使在和平时期,也应警惕奸佞之人的存在,因为乱世往往由这些奸雄引发。
“时平足谀佞,世乱多奸雄”两句,揭示了和平时期容易滋生阿谀奉承的现象,而动荡时代则多出奸诈之辈。接下来,“坐令夷乱华,诞谩本晋风”指出这种风气导致了民族的混乱与道德的沦丧,反映了晋朝末年社会风气的败坏。
“重华不再作,吾道何其穷”表达了对理想君主的怀念,以及对当前道德沦丧、理想难以实现的感慨。“已矣可奈何,此生如梦中”则流露出对现实无奈的叹息,仿佛人生如同一场虚幻的梦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历史典故的引用,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社会道德滑坡的忧虑,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