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此觅书声,问谁知一桂一松,佳荫都由贤者植;
愚忱通宠眷,即偶葺某山某水,温言亦荷圣人嘉。
到此觅书声,问谁知一桂一松,佳荫都由贤者植;
愚忱通宠眷,即偶葺某山某水,温言亦荷圣人嘉。
此联描绘了阳山昌黎读书台的景致与氛围,充满了对知识的崇敬和对先贤的追思。上联“到此觅书声,问谁知一桂一松,佳荫都由贤者植”以设问的方式,表达了寻觅知识之声的渴望,将读书台比作桂树与松树的佳荫,象征着贤者的智慧与教诲如同桂香与松风,滋养着后学,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下联“愚忱通宠眷,即偶葺某山某水,温言亦荷圣人嘉”则展现了对知识的谦逊态度与对先贤的尊敬之情。这里的“愚忱”自谦地表达了自己的无知与求知之心,“宠眷”则体现了对知识的珍视与渴望得到指导之意。“某山某水”象征着知识的广阔与深邃,“温言亦荷圣人嘉”则表明即使是最微小的知识点滴,也都能得到先贤的赞许与嘉奖,强调了知识无大小之分,每一点进步都值得被尊重和鼓励。
整体而言,这副对联不仅赞美了读书台作为知识殿堂的神圣地位,更传递了对知识的热爱、对先贤的敬仰以及对自我学习过程中的谦逊态度,是一幅充满哲理与情感的佳作。
温泉浴罢,酣酒才苏,洗妆犹湿。
落暮云深,瑶台月下逢太白。
素衣初染天香,对东风倾国。
惆怅东栏,炯然玉树独立。
只恐江空,顿忘却、锦袍清逸。
柳迷归院,欲远花妖未得。
谁写一枝淡雅,傍沈香亭北。
说与莺莺,怕人错认秋色。
庐山之胜,秀出斗旁。参于衡岳,镇东南方。
民人所瞻,神天攸宅。赍梦之祥,乃兴自昔。
惟天聪明,矜此下民。监求其莫,恐有不闻。
惟神司之,云轺风马。乃诹乃访,周游天下。
不疾不速,不察而明。天何言哉,民无嚬呻。
是为福庭,列圣祗敬。锡羡隤祉,有感斯应。
明明我圣,惟一乃心。不显亦临,敢有弗钦。
宝画金扁,徽称明诏。日月之揭,山川有耀。
邃殿在后,新阁在前。如君当御,而臣仰焉。
时节冠佩,会朝帝所。达民之情,佑我圣主。
民戴我圣,与天无极。天佑我宋,子孙千亿。
民拜稽首,愿垂表经。从臣刻辞,永锡休声。
我闻桃花源,其先是秦世。
当时避地人,岁久俱已逝。
其后长子孙,生理还不废。
种桃以自营,结茅以自憩。
有儿但发蒙,初不工六艺。
有田但收禾,了不输二税。
有鸡只晨号,有犬不夜吠。
渊明爱其真,为此成新制。
我久闻其风,褰裳思一诣。
所虑路难通,仍恐水难厉。
梦寐不能忘,抱恨知几岁。
所恨天见私,于此施嘉惠。
贻我万株桃,漫山迷眼界。
却胜武陵溪,草树相蒙蔽。
相去复不远,只在吾庐外。
人号小桃源,景物适相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