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空林上,荒祠拜昔贤。
高风辉竹石,清供受云烟。
山水名应澹,文章骨已仙。
友朋同此意,怀古夕阳前。
落日空林上,荒祠拜昔贤。
高风辉竹石,清供受云烟。
山水名应澹,文章骨已仙。
友朋同此意,怀古夕阳前。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古代贤者的追思与敬仰之情,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
首句“落日空林上”,以夕阳西下,空旷的林间为背景,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寂寥的景象,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接着,“荒祠拜昔贤”一句,点明了诗人的行为——在荒废的祠堂中祭拜往昔的贤人,表达了对先贤的崇敬和怀念。
“高风辉竹石,清供受云烟”两句,运用了象征手法,将贤人的高尚品德比作照亮竹石的光辉,以及清雅的生活方式如同云烟般飘渺而美好。这里不仅赞美了贤人的品质,也暗示了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诗意和超脱。
“山水名应澹,文章骨已仙”进一步深化了对贤人的赞誉。山水之名因贤人的影响而显得更加淡泊,文章之骨则仿佛已经超凡入圣,达到了仙界的境界。这两句不仅赞美了贤人的文学成就,更体现了他们人格的高洁与精神的升华。
最后,“友朋同此意,怀古夕阳前”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们共同怀古的情感,他们一同在夕阳西下的时刻,缅怀先贤,这种情感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成为了一种永恒的纪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古代贤者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热爱以及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健卒径入民家住,鸡犬不存谁敢怒。
三岁幼儿夜啼饥,天明随翁采薯芋。
采未盈筐翁未归,儿先归来与卒遇;
抱儿将鬻远乡去,手持饼饵诱儿哺。
儿掷饼饵呼爹娘,大声哭泣泪如雨;
邻人见之摧肝肠,劝卒抱归还其妪。
妪具酒食为卒谢,食罢咆哮更索赂;
倘惜数金赎儿身,儿身难将铜铁锢。
此语传闻遍诸村,家家相戒谨晨昏;
骨肉难甘生别离,莫遣幼儿乱出门。
移借岛中寓,移植岛中树;
跨城以为梯,撤屋以为路。
若道家在岛,忍招邻里怒;
若道岛非家,花木岂忍务!
念此弹丸地,颠危在旦暮;
一移此中来,再移何处住?
譬之群燕雀,屋下安相哺;
突决栋宇焚,懵然罔知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