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门教人法,进学在致知。
诚正与修齐,治平亦由兹。
谬哉佛与老,要求捷路岐。
面壁只端坐,外此无一为。
明心只自快,与世何所裨。
今慕圣贤学,乃佛老是师。
身虽一室坐,心却万里驰。
不践邹鲁实,惟习邹鲁仪。
或至不家食,与时同阿依。
鸟恋腐鼠味,日暮还高飞。
先生数千言,足洗多士疵。
寄语共学徒,勿谓吾言非。
圣门教人法,进学在致知。
诚正与修齐,治平亦由兹。
谬哉佛与老,要求捷路岐。
面壁只端坐,外此无一为。
明心只自快,与世何所裨。
今慕圣贤学,乃佛老是师。
身虽一室坐,心却万里驰。
不践邹鲁实,惟习邹鲁仪。
或至不家食,与时同阿依。
鸟恋腐鼠味,日暮还高飞。
先生数千言,足洗多士疵。
寄语共学徒,勿谓吾言非。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探讨了儒家与佛教、道教思想的差异以及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诗人吴琏通过对比圣贤之道与佛老之说,强调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以及内心修养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贡献的深远影响。
首句“圣门教人法,进学在致知”开篇点题,指出儒家教育的核心在于追求知识的真谛。接着,“诚正与修齐,治平亦由兹”进一步阐述了儒家思想中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了个人品德与社会和谐的相互促进。
诗人随后批判了佛教与道教寻求捷径的主张,认为它们忽视了实际行动的重要性,仅通过冥想和内心领悟来达到目标。这种观点反映了对空谈理论而缺乏实际行动的批评,强调了实践对于个人成长和道德建设的不可或缺性。
“明心只自快,与世何所裨”则表达了内心的觉醒和自我满足感,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样的内心修养是否真正有益于社会?这引发了对个人精神追求与社会责任之间平衡的思考。
接下来的段落中,诗人指出自己虽然遵循儒家之道,但在实践中遇到了困难和挑战,包括远离传统的生活方式(“不践邹鲁实,惟习邹鲁仪”)和与世隔绝的状态(“身虽一室坐,心却万里驰”)。这些描述反映了在坚守传统与适应现代生活之间所面临的矛盾。
最后,诗人引用了数千字的言论,旨在纠正和启发那些可能受到错误观念影响的人们,强调了个人言论的价值和影响力。他鼓励共同学习的同伴们不要轻易否定他的观点,体现了对知识传播和思想交流的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不同哲学体系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对个人成长、社会责任以及知识传播的独到见解。通过对比和反思,诗人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道路,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贡献的统一。
有赫题期盛,无疆嗣历昌。
中兴归浚哲,重庆启元良。
两亥开基远,三丁系统长。
帝咨同物瑞,人卜降年祥。
离日融双照,乾天秉少阳。
晨昏周内寝,诗礼舜岩廊。
极右辰居焕,心前火德光。
与龄偕圣父,德寿协虚皇。
铜律风占兑,瑶山乐奏商。
蓂芳邻五位,菊色丽中央。
视膳斑衣拱,传觞玉契将。
宸枫霜献叶,仙桂月输香。
薰炷争延祝,吟笺曷赞扬。
形容仁与孝,步障有云章。
垂虹亭上角巾倾,鼍怒龙吟醉不听。
安得对君浮大白,想应嗤我汗新青。
梦魂舞蝶随春草,时节宾鸿点暮汀。
湖海扁舟须及健,莫教明月照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