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未没山,明霞烂西隅。
疏林俯平野,飞烟散轻凫。
宿鸟栖复鸣,灯火起邻墟。
明月照东园,馀寒袭裳襦。
启扃坐虚庭,延泳思莫舒。
世故感浮情,淳风朝夕殊。
玄天默无语,终尔归空无。
落日未没山,明霞烂西隅。
疏林俯平野,飞烟散轻凫。
宿鸟栖复鸣,灯火起邻墟。
明月照东园,馀寒袭裳襦。
启扃坐虚庭,延泳思莫舒。
世故感浮情,淳风朝夕殊。
玄天默无语,终尔归空无。
这首诗描绘了傍晚时分的自然景色与诗人内心的感慨。开篇“落日未没山,明霞烂西隅”,以夕阳未落、霞光满天的景象开始,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接着,“疏林俯平野,飞烟散轻凫”两句,通过疏朗的树林、广阔的田野和悠闲游弋的水鸭,展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宿鸟栖复鸣,灯火起邻墟”描绘了夜幕降临时的景象,宿鸟归巢后偶尔的鸣叫,以及远处村落中点点灯火的闪烁,增添了生活的气息。而“明月照东园,馀寒袭裳襦”则将视角转向月光下的东园,虽有余寒,但月色温柔,给人以安慰。
最后,“启扃坐虚庭,延泳思莫舒。世故感浮情,淳风朝夕殊。玄天默无语,终尔归空无。”表达了诗人独自在空旷庭院中的沉思,对世事变迁、人情浮躁的感慨,以及对淳朴之风渐行渐远的忧虑。面对浩瀚的天空,诗人似乎找到了某种超脱,最终回归到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与领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体现了明代文人的独特情怀。
童子得出家,一生受快乐。
饮食满盂中,架上选衣著。
平明欲稀粥,食手调羹臛。
饱吃取他钱,此是口客作。
天王元不朝,父母反拜却。
黠儿苦读经,发愿离浊恶。
身心并出家,色欲无染著。
同时小去家,有悟亦有错。
憨痴求身肥,每日服石药。
生佛不拜礼,财色偏染著。
白日趁身名,兼能夜逐乐。
不肯逍遥行,故故相缠缚。
满街肥统统,恰似鳖无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