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毫犹可束,今古更纷纷。
手剑不到处,霜锋时赖君。
柔能含道妙,虚足纳风云。
枯尽文人血,名成属典坟。
乱毫犹可束,今古更纷纷。
手剑不到处,霜锋时赖君。
柔能含道妙,虚足纳风云。
枯尽文人血,名成属典坟。
这首诗《笔》由明末清初诗人陈恭尹所作,通过“笔”这一日常之物,抒发了对历史变迁与个人命运的深刻感慨。
首联“乱毫犹可束,今古更纷纷”,以“乱毫”比喻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虽可暂时整理,但历史的潮流却永不停歇,古今交替,变化万千。这里既表达了对历史的无奈感,也隐含着对时间流逝的深沉思考。
颔联“手剑不到处,霜锋时赖君”,运用了象征手法,“手剑”暗指人的力量或手段,而“霜锋”则代表了自然的力量或某种不可抗拒的命运。此联意在说明,在某些无法控制的情况下,唯有借助自然之力或命运之机,方能有所作为。这里的“君”可以理解为自然、命运,也可以是诗人心中的一种超然力量。
颈联“柔能含道妙,虚足纳风云”,进一步阐述了“笔”的象征意义。“柔”与“虚”在这里分别代表了柔和与空灵,它们能够包容万物之道,吸纳天地风云。这不仅是对“笔”本身的赞美,也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描绘,即在看似柔弱和空无的状态下,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广阔的胸怀。
尾联“枯尽文人血,名成属典坟”,将“笔”与“文人”紧密联系起来,暗示了文人在历史长河中的命运。这里的“枯尽文人血”形象地描绘了文人在创作过程中的艰辛与付出,而“名成属典坟”则意味着文人的作品最终会被历史铭记,成为后世研究的对象。这既是对文人精神追求的肯定,也蕴含着对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的感慨。
综上所述,《笔》一诗通过对“笔”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对历史、自然、人性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哲学洞察力。
佳月朗秋夜,蟋蟀鸣空堂。
大火西北流,河汉未渠央。
野草不复滋,白露结为霜。
梁燕起高飞,云雁亦南翔。
念我同心子,音形阻一方。
不念执手欢,隔我如参商。
寓龙不为泽,画饼难充肠。
金石徒自坚,虚名真可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