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来死还送,日往月复旋。
弱丧昏风动,流浪逐物迁。
愚戆失正路,漂没入重渊。
一坠幽暗处,万劫履锋辛。
六道旋寰苦,三业未曾全。
坠流无人救,凄伤还自怜。
归诚观像物,方知虚妄筌。
苦海深河趣,思登般若船。
生来死还送,日往月复旋。
弱丧昏风动,流浪逐物迁。
愚戆失正路,漂没入重渊。
一坠幽暗处,万劫履锋辛。
六道旋寰苦,三业未曾全。
坠流无人救,凄伤还自怜。
归诚观像物,方知虚妄筌。
苦海深河趣,思登般若船。
这首诗描绘了人生的无常与苦难,以及对解脱和智慧的渴望。诗人以生动的比喻,如“生来死还送,日往月复旋”,形象地展现了生命的循环与流逝。接着,“弱丧昏风动,流浪逐物迁”则揭示了人在无知与诱惑中迷失自我,如同随波逐流。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愚昧与错误选择的反思,“愚戆失正路,漂没入重渊”,并强调了陷入困境后内心的痛苦与自怜。
“一坠幽暗处,万劫履锋辛”描述了陷入苦难深渊的绝望感受,而“六道旋寰苦,三业未曾全”则点明了轮回之苦与行为的因果关系。诗人在此表达了对无法自救的无奈,“坠流无人救,凄伤还自怜”,同时也流露出对解脱之道的向往,“归诚观像物,方知虚妄筌”。最后,“苦海深河趣,思登般若船”表达了对智慧(般若)的追求,希望借由智慧之舟(般若船)穿越苦难的海洋,达到解脱的彼岸。
整首诗通过深刻的哲理思考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苦难与解脱的深刻洞察,体现了佛教思想中关于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及寻求解脱的主题。
舅甥三十年,生别且潸然。
书落雁来处,病深秋到边。
故人伤远道,孤子伴归船。
定有焚黄日,西山松树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