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则安贫用则行,休嗟时事几番更。
鸾皇只向明时出,鬼魅偏为暗处生。
改秩屡勤天子诏,养亲甘共野人耕。
要知出处惟参易,莫学鸱夷变姓名。
舍则安贫用则行,休嗟时事几番更。
鸾皇只向明时出,鬼魅偏为暗处生。
改秩屡勤天子诏,养亲甘共野人耕。
要知出处惟参易,莫学鸱夷变姓名。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黻的作品,题目为《寄徐径畈吏部》。从内容来看,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现实生活的态度以及对友人的寄语。
"舍则安贫用则行,休嗟时事几番更。" 这两句表明诗人对于物质富足和精神上的平静持有平和的态度。"舍则"意味着放弃物欲,而"安贫"则是心甘情愿地接受贫穷的生活。"用则行"指的是按照规矩行动,"休嗟时事几番更"则是在感叹世事变迁,时光易逝。
"鸾皇只向明时出,鬼魅偏为暗处生。" 这两句诗通过比喻表达了对光明与黑暗的认识。"鸾皇"指的是高贵、庄严的事物,它们总是在光明的时候出现,而"鬼魅"则象征着邪恶、混乱之事,常在黑暗中滋生。
"改秩屡勤天子诏,养亲甘共野人耕。" 这两句反映了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孝道。"改秩"指的是调整官职的安排,"屡勤"则是频繁地勤勉工作。"养亲"意味着尊奉父母,而"甘共野人耕"表达了与普通百姓共同劳作的乐观态度。
最后一句"要知出处惟参易,莫学鸱夷变姓名。" 强调了解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他的行为和品德,不应效仿那些为了逃避责任而频繁改变名字的人。
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于生命、社会与自我修养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对朋友的关心和提醒。这不仅是诗人的个人表达,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象。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