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悲秋》
《悲秋》全文
明 / 谢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坐看明月下西楼,不断砧声万里愁。

长夜可应谁待旦,老年今已怯悲秋。

极知世故皆黄叶,故向人生怨白头。

青海碧山无恙在,也须惭愧此盟鸥。

(0)
鉴赏

这首《悲秋》由明代诗人谢铎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深秋时节的凄凉景象与诗人内心的哀愁。

首句“坐看明月下西楼”,诗人独自坐在窗前,凝视着月光洒满的西楼,月色清冷,映照出孤独的身影。这一句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寂寥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不断砧声万里愁”一句,将听觉与情感巧妙结合,砧声是古代妇女捣衣的声音,常与离别、思念相关联。在这遥远的夜晚,这声音似乎跨越了万里的距离,传递着无尽的忧愁,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孤独感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长夜可应谁待旦,老年今已怯悲秋。”这两句表达了诗人面对漫长黑夜时的无助感,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季节更替带来的悲伤更加敏感和畏惧。长夜难捱,仿佛连黎明也无法期待,年岁渐长,面对秋日的萧瑟,内心充满了恐惧和哀伤。

“极知世故皆黄叶,故向人生怨白头。”诗人深知世间万物终归于衰败,如同黄叶随风飘落,感叹人生的短暂与无常,因此对白发的出现感到怨恨,既是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也是对生命脆弱性的深刻反思。

最后,“青海碧山无恙在,也须惭愧此盟鸥。”青海碧山依旧安然无恙,而诗人却因自己的哀愁而感到羞愧,仿佛与鸥鸟结下的盟约,却未能如愿以偿。这里既有对自然永恒不变的感慨,也有对自己无法摆脱哀愁的自责。

整首诗通过对秋夜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挖掘,展现了深秋时节特有的凄美与哀愁,同时也蕴含了对生命、时间、自然等哲学思考的深度。

作者介绍
谢铎

谢铎
朝代:明

谢铎(1435年~1510年),明朝时太平县桃溪(今温岭市大溪镇)人,明藏书家、文学家。字鸣治,号方石,祖籍黄岩。天顺八年(1464年)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次年授编修。成化三年(1467),谢铎参加编修《英宗实录》,后升侍讲。弘治三年(1490)提升为南京国子祭酒。次年辞官回乡,家居十年,先后有数十人举荐。明孝宗命吏部遣人员至其家,起用为礼部右侍郎兼国子祭酒。谢铎72岁告老还乡。谢铎博通经史,文学造诣极深。死后赠“礼部尚书”,谥文肃。
猜你喜欢

惆怅六首·其三

画船湖上载春行,日日花香扇底生。

苏小楼前看洗马,水仙祠畔坐闻莺。

碧桃红杏浑相识,紫燕黄蜂俱有情。

惆怅繁华成逝水,尽归江海作潮声。

(0)

退居湖上投赠杨左丞四首·其四

且观神女为行雨,莫问郎官应列星。

芳草到门无俗驾,好山终日在湖亭。

白鸥共戏荷叶小,黄鸟乱啼杨柳青。

肯信曲栏干外立,晚凉吹得酒初醒。

(0)

题华光梅

墨梅之作盛衡湘,始作俑者惟华光。

此僧平生十万纸,笔力所到花为香。

是谁好事怜清苦,三二百年存绢素。

和靖多情纵有诗,广平得意还能赋。

东坡先生昔倅杭,万松岭见一枝长。

我今见画如昨梦,都在君家白玉堂。

(0)

卧病寄孟天炜郎中

数会诚不辞,暂离还相忆。

虽无膏肓虑,伏枕已旬日。

雨雪高楼上,阴沈病增剧。

不知湖中水,晴后添几尺?

日照花枝明,风吹柳条碧。

感此春事深,携壶想无及。

(0)

为杨子常题文水画吴中山水·其十三独墅

渔屋家家深莽,断洲处处平桥。

风饱一帆飞去,赭墩镬底非遥。

(0)

秋霖才过市成渠,泥屐声中掩户居。

支枕静听宵啮鼠,临池频放午餐鱼。

酒馋恕取能赊店,金尽惭逢易买书。

幸有小船通榻下,觅劳文笔券骑驴。

(0)
诗词分类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诗人
王渥 包节 吕思诚 张浚 冯溥 彭而述 顾野王 张若虚 米友仁 辛延年 程颐 王磐 黄体芳 张红桥 崔曙 饶芝祥 陆世仪 湛方生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