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高洁倚愁空,本谓无心与我同。
奈何一夕阳风发,吹到巫山十二峰。
白云高洁倚愁空,本谓无心与我同。
奈何一夕阳风发,吹到巫山十二峰。
此诗《云》由宋代诗人孔平仲所作,通过描绘白云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首句“白云高洁倚愁空”,以“白云”为切入点,赋予其高洁的形象,同时“倚愁空”三字巧妙地将白云与愁绪联系起来,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寄情于空灵之境的氛围。白云虽高洁,却也难以摆脱内心的愁绪,暗示了即使在自然中寻求解脱,内心的情感依旧难以完全释放。
次句“本谓无心与我同”,进一步深化了前一句的意境。诗人似乎在与白云对话,表达自己对白云“无心”的状态的羡慕,认为它能够超脱于尘世的纷扰,与世无争。然而,这句中的“本谓”二字又透露出一丝无奈和自嘲,因为诗人意识到自己无法真正达到这种境界,与白云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
后两句“奈何一夕阳风发,吹到巫山十二峰”,转折至现实场景,夕阳西下,微风拂过,将白云吹向远处的巫山十二峰。这里不仅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观,同时也隐含了人生的短暂与变幻无常。夕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而风则代表着不可预知的力量,将白云带往未知的方向。巫山十二峰作为背景,增添了画面的深远感,同时也寓意着人生旅途中的种种可能和未知。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白云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思。白云的高洁与愁绪、无心与现实之间的对比,以及夕阳风起时的景象,共同构成了一个富有哲思的意境,引导读者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引发对生命意义和自我存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