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鼓先声引画船,登高何处路长川。
未誇红雨翻吴岫,恰喜黄云满舜田。
十里更催浮碧棹,一樽同拂道场烟。
归云伏虎多佳致,未假题糕谢主贤。
箫鼓先声引画船,登高何处路长川。
未誇红雨翻吴岫,恰喜黄云满舜田。
十里更催浮碧棹,一樽同拂道场烟。
归云伏虎多佳致,未假题糕谢主贤。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九月八日游览苕溪诸胜景的场景,充满了浓厚的自然与人文之美。首句“箫鼓先声引画船”,以箫鼓之声引领画船前行,营造出一种悠扬而庄重的氛围,仿佛预示着一场美好的旅程即将开始。接下来,“登高何处路长川”则点明了旅程的方向和所见之景,既展现了旅途的漫长,也暗示了探索未知的勇气。
“未夸红雨翻吴岫,恰喜黄云满舜田”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一句“红雨翻吴岫”可能指的是山间春雨绵绵,后一句“黄云满舜田”则可能是秋季丰收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四季更替之美的欣赏。这里通过“未夸”与“恰喜”的转折,展现了诗人对不同季节景色的独到见解和情感体验。
“十里更催浮碧棹,一樽同拂道场烟”描绘了沿途的风光和与友人的相聚时刻,十里长河上船只轻浮,一樽美酒共饮,拂去道场的烟雾,似乎在这一刻,所有的烦恼都被抛诸脑后,只剩下心灵的宁静与愉悦。
最后,“归云伏虎多佳致,未假题糕谢主贤”两句,以“归云”、“伏虎”等意象,寓意旅程的结束和内心的平静,同时也表达了对主人热情款待的感激之情。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友情的深厚,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珍惜。
更不须携酒看黄花,凄凉胜游稀。
但苏翁圃外,藏鸦细柳,相对依依。
回忆西湖旧梦,秋水浸渔矶。
今日登临地,风景都非。
自折茱萸簪帽,叹沈腰瘦减,泪满莱衣。
况天涯兄弟,不似雁同飞。
误江楼玉人凝伫,盼归舟、我尚未能归。
休怅望,有栏干处,总是斜晖。
樱桃带雨,近窗栊低亚。闲里匆匆过春社。
正高城,画角吹梦无端,天渐晓,梦到水精帘下。
梦残莺唤起,却道书来,小印分明玉人写。
冷语最销魂,花待郎归,待郎归,可怜花谢。
若留得、西湖柳绵儿,定说与,卿卿似侬游冶。
鹤怨猿惊,访邻寻里都非旧。
款门溪竹一枝无,莫问堂前柳。
梁燕移巢去久,土花斑苍苔半亩。
煮茶院落,烧笋光阴,几时能又。
卷尽荷钱,拗莲作寸还伤藕。
不如蒲苇早飘零,却待秋风后。
那更当歌对酒,算空留、千金敝帚。
向人青眼,只有西山,倚栏窥牖。
梦中记得登山约,风声雨声催醒。
出郭浓阴,平堤新涨,此去柴桑村静。
寺门深迥,剩满地苍云,马蹄不稳。
人语吹来,重楼高倚万松顶。
还向虚亭坐久,听泉穿径竹,尘念都冷。
猿定安禅,鸟啼入梵,只有老僧心领。
经床试茗,却回忆年年,总孤清景。
犹是寻诗,一钟烟外暝。
卷起湘帘,是谁留住,巫山片云。
爱流苏百结,遥连步障,琉璃四角,低压文裀。
梅影笼宵,杨花扑昼,里许元来别有春。
闲思想,自同心撒后,不怕黄昏。
输他见惯横陈,笑比似、红墙隔几层。
记销金寒重,枕怜双粲,软绡凉透,床怯初分。
珠络明县,香筒暗减,围得柔乡到晓温。
无眠夜,听珊瑚钩响,第一销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