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马军城外,笙歌祖帐前。
乘潮发湓口,带雪别庐山。
暮景牵行色,春寒散醉颜。
共嗟炎瘴地,尽室得生还。
鞍马军城外,笙歌祖帐前。
乘潮发湓口,带雪别庐山。
暮景牵行色,春寒散醉颜。
共嗟炎瘴地,尽室得生还。
诗中首句“鞍马军城外,笙歌祖帐前”描绘了一幅军营生活的画面。"鞍马"表明了军队的氛围,而"笙歌"则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士兵们用音乐来娱乐和慰藉自己。这两者并置,不仅映射出边塞军人的生活状态,也反映了诗人对这种边塞生活的关注。
紧接着,“乘潮发湓口,带雪别庐山”则是描写行军途中的景象。"乘潮"意味着顺应自然的力量前进,而"带雪"则是在寒冷的季节中离别。这里的"庐山"特指某一地点,但在诗中更像是一种意象,象征着分别时的艰难和环境的严酷。
“暮景牵行色,春寒散醉颜”则是对时间流逝和季节变化的感慨。"暮景"指日落时分的景色,而"牵行色"则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士兵们的情绪被牵动,行进的步伐也带上了这种哀愁。而春天的寒冷和醉酒后的脸庞,则是对内心情感的进一步渲染。
最后,“共嗟炎瘴地,尽室得生还”表达了士兵们对于炎热苦境的共同哀叹,以及他们渴望活着回归家庭温暖的愿望。"共嗟"体现了集体的情感,而"尽室得生还"则是对幸存并返回家园的深切期盼。
整首诗通过对军旅生活、自然景象和人情世故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种边塞生活的悲壮与苍凉,以及士兵们对于归宿的渴望。
忠南在三川,风俗自朴美。
挂席朝雨歇,薄暮舣江涘。
金马有遗老,耋岁尚发齿。
入丹每再拜,咄咄谈刺史。
忠劳首敬舆,名德复居易。
贤迹殊后先,屈指刘与李。
圣朝置守来,畴可萧公比。
自公移合来,蒲鞭且不使。
谕民必真淳,谕士必廉耻。
谕赋赋期集,谕暴暴立已。
去忠四十年,慈惠日在耳。
俎豆跻四贤,微公义安起。
语竟继以□,冥漠一逝水。
谁为后来者,椎骨恒及髓。
慨惟我舅氏,异政山东纪。
兴薄南野青,绶解治中紫。
家食止素业,□资缺妻子。
悽其盖棺日,破屋见新主。
汩汩荡蘼流,转觉寒约鄙。
向无词苑碑,人心几不死。
《忠南悼舅氏也舅氏萧公曩为忠守去且四十年忠人追祀之衷既展拜祠下退而赋忠南》【明·黄衷】忠南在三川,风俗自朴美。挂席朝雨歇,薄暮舣江涘。金马有遗老,耋岁尚发齿。入丹每再拜,咄咄谈刺史。忠劳首敬舆,名德复居易。贤迹殊后先,屈指刘与李。圣朝置守来,畴可萧公比。自公移合来,蒲鞭且不使。谕民必真淳,谕士必廉耻。谕赋赋期集,谕暴暴立已。去忠四十年,慈惠日在耳。俎豆跻四贤,微公义安起。语竟继以□,冥漠一逝水。谁为后来者,椎骨恒及髓。慨惟我舅氏,异政山东纪。兴薄南野青,绶解治中紫。家食止素业,□资缺妻子。悽其盖棺日,破屋见新主。汩汩荡蘼流,转觉寒约鄙。向无词苑碑,人心几不死。
https://shici.929r.com/shici/gXhXLzHa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