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山如此,青青岁岁新。
自怜看到老,未有不归春。
云树曾经别,莺花不弃贫。
自迎东太乙,重作葛天民。
一烧迷千仞,三开见几秦。
八公花下饮,仍是少年人。
万古山如此,青青岁岁新。
自怜看到老,未有不归春。
云树曾经别,莺花不弃贫。
自迎东太乙,重作葛天民。
一烧迷千仞,三开见几秦。
八公花下饮,仍是少年人。
这首诗描绘了四季更迭中,山川常青不衰的永恒之美,以及春天带来的生机与希望。诗人以“万古山如此,青青岁岁新”开篇,赞美山川之永恒与生命力,接着“自怜看到老,未有不归春”,表达了对自然循环与生命轮回的感慨,即使年华老去,心中仍怀春意。
“云树曾经别,莺花不弃贫”,诗人通过云树和莺花的形象,展现了自然界的温情与慷慨,即便在离别之时,也给予人们安慰与希望。接下来,“自迎东太乙,重作葛天民”,借用了古代神话中的元素,表达了诗人渴望回归自然,与天地同乐的心愿。
“一烧迷千仞,三开见几秦”,这两句描绘了山川在自然力量下的壮观景象,无论是火灾后的重生,还是历史的更迭,山川总能展现出其坚韧与恢弘。最后,“八公花下饮,仍是少年人”,诗人以饮酒赏花的场景结束,寓意着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心中永远保有一份年轻与活力,对生活充满热爱与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与时间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古人已去不可回,今人日夜归泉台。
浮生细看只此是,到死自苦何为哉。
矜名饰诈竟一世,忍寒触热忘其骸。
不令金樽映翠杓,坐待白骨生苍苔。
清秋九月瘴如洗,白盐千仞高崔嵬。
荒庭落叶不可扫,惟有丛菊争先开。
瀼西黄柑霜落爪,溪口赤梨丹染腮。
熊肪玉洁美香饭,鲊脔花糁宜新醅。
南窗病起亦萧散,甚欲往探城西梅。
一官底处不败意,正用此时持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