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似雨,是一笑拈来,金色香满。
粉泪曾弹,露似啼痕还泫。
排成柱雁都匀,望去箕螺难辨。
闻根断,芬陀太寒,杜噜偏暖。兜罗顶上摩按。
看握爪张拳,菩萨身现。一指天龙,就里箭锋谁见?
座上擎礼相还,幻处色香难染。
三界遍,应教佛桑椹伴。
天花似雨,是一笑拈来,金色香满。
粉泪曾弹,露似啼痕还泫。
排成柱雁都匀,望去箕螺难辨。
闻根断,芬陀太寒,杜噜偏暖。兜罗顶上摩按。
看握爪张拳,菩萨身现。一指天龙,就里箭锋谁见?
座上擎礼相还,幻处色香难染。
三界遍,应教佛桑椹伴。
这首《露华·佛手》由清代诗人黄人所作,以佛手为题,巧妙地将佛手的形态与佛教的意象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
开篇“天花似雨”,以“天花”比喻佛手的金黄色花瓣,仿佛从空中飘落的雨点,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佛手的美丽。接着,“是一笑拈来,金色香满”,通过“一笑”这一动作,赋予佛手以生命,使其香气四溢,充满生机。接下来的“粉泪曾弹,露似啼痕还泫”,运用拟人的手法,将佛手的花瓣比作女子的眼泪,细腻地表现了佛手的娇嫩与脆弱。
“排成柱雁都匀,望去箕螺难辨”,描述了佛手排列整齐,如同雁阵一般,远观时难以分辨其形状,营造出一种壮观而又神秘的氛围。紧接着,“闻根断,芬陀太寒,杜噜偏暖”,通过嗅觉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佛手的独特香气,既有冷冽之感,又有温暖之意,展现了其复杂而丰富的香气层次。
“兜罗顶上摩按”,将佛手置于兜罗(一种柔软的织物)之上,轻轻摩挲,既体现了对佛手的尊重,也暗示了其质地的柔软与珍贵。最后,“看握爪张拳,菩萨身现。一指天龙,就里箭锋谁见?”通过想象佛手仿佛化身菩萨,手指间蕴含着天龙之力,箭锋隐匿其中,表达了对佛手内在力量的赞美和敬畏。
“座上擎礼相还,幻处色香难染”,描述了人们在佛前恭敬地供奉佛手,其色彩与香气难以被外界所染污,象征着佛手的纯净与神圣。最后,“三界遍,应教佛桑椹伴”,意味着佛手的影响力广泛,甚至可以陪伴在三界的每一个角落,与佛桑椹(一种象征吉祥的植物)相伴,寓意着佛手的吉祥与庇护。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不仅展现了佛手的美丽与独特,更融入了深刻的佛教哲学思想,表达了对佛手的崇敬之情,以及对生命、自然与宇宙和谐共生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