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
时余采菖蒲,忽见嵩之阳。
稽首求丹经,乃出怀中方。
披读了不悟,归来问嵇康。
嗟余无道骨,发我入太行。
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
时余采菖蒲,忽见嵩之阳。
稽首求丹经,乃出怀中方。
披读了不悟,归来问嵇康。
嗟余无道骨,发我入太行。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名为《就道士问周易参同契》。诗中描绘了一位仙人骑着白鹿的情景,仙人头发短而耳朵却长,这种超脱世俗的形象充满了神秘与仙气。诗人在采集菖蒲草时偶遇此景,并向仙人询问丹经。仙人将丹经从怀中取出,但诗人阅读后仍旧不解,于是返回去咨询嵇康。
最后两句“嗟余无道骨,发我入太行”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没有悟到道家的修炼之道的感慨,以及希望能够进入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整首诗通过仙境与凡尘的交错,展现了诗人对于超越世俗、追求神秘力量和知识的向往。
王昌龄以其清新隽永的笔触,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融合了道家思想与个人情感,使读者仿佛也能随着诗人的步伐,穿梭在现实与幻想的边界。
青衣谁开凿,独在水中央。
浮舟一跻攀,侧径缘穹苍。
绝顶诣老僧,豁然登上方。
诸岭一何小,三江奔茫茫。
兰若向西开,峨眉正相当。
猿鸟乐钟磬,松萝泛天香。
江云入袈裟,山月吐绳床。
早知清净理,久乃机心忘。
尚以名宦拘,聿来夷獠乡。
吾友不可见,郁为尚书郎。
早岁爱丹经,留心向青囊。
渺渺云智远,幽幽海怀长。
胜赏欲与俱,引领遥相望。
为政愧无术,分忧幸时康。
君子满天朝,老夫忆沧浪。
况值庐山远,抽簪归法王。
咽咽复啾啾,多来自早秋。
园林凉正好,风雨思相收。
在处声无别,何人泪欲流。
冷怜天露滴,伤共野禽游。
静息深依竹,惊移瞥过楼。
分明晴渡口,凄切暮关头。
时节推应定,飞鸣即未休。
年年闻尔苦,远忆所居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