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垂垂发,何堪一笛风。
飘飖振虚壑,飒沓入长空。
月暗关山迥,江回泽国穷。
扁舟无寄托,万里奈渔翁。
杨柳垂垂发,何堪一笛风。
飘飖振虚壑,飒沓入长空。
月暗关山迥,江回泽国穷。
扁舟无寄托,万里奈渔翁。
这首《闻笛》由明代诗人朱应登所作,描绘了诗人听到笛声时内心的复杂情感与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
首句“杨柳垂垂发”,以杨柳的生长之态开篇,暗示季节的更替或生命的萌动,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接着,“何堪一笛风”一句,直接点出主题——笛声,同时也表达了面对笛声时内心的难以承受之重,仿佛这笛声触动了某种深藏的情感。
“飘飖振虚壑,飒沓入长空”两句,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展现了笛声在空旷山谷中回荡,随后又逐渐融入辽阔天空的过程。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无形的笛声赋予了生命力,使之在空间中自由穿梭,既表现了声音的穿透力,也寓意着情感的传递和扩散。
“月暗关山迥,江回泽国穷”则进一步深化了环境的描写,将听者置于一个更加幽静、遥远的空间之中。月色暗淡,关山远隔,江水回旋,泽国尽头,这样的景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意境美,也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迷茫。
最后,“扁舟无寄托,万里奈渔翁”两句,将个人的情感与广阔的自然景观相结合,表达了诗人面对广阔世界时的无力感和对归宿的渴望。扁舟象征着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而“无寄托”则直抒胸臆,道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是万里之外的渔翁,也可能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反衬出诗人自身的孤独与无助。
整体而言,这首《闻笛》通过对笛声及其引发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对诗人内心情感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一幅充满哲思与情感深度的画面,让人在欣赏之余,也能感受到诗人对生命、自然与自我存在的深刻思考。
办舟留襄阳,辟风泊涑口。
得行秋甲辰,初到夏癸酉。
跛鳖已自惯,束发至衰朽。
坐是冥得丧,况复多病后。
绝怜操舟儿,不惜脱颖手。
顾瞻岘山亭,觌面可搴取。
微风吹薄暮,霁景挂高柳。
凉月欲略箕,阴氛尚侵斗。
明朝起柂计,未敢决可否。
身已不藉在,心自无何有。
一事萌一意,但见掣君肘。
拥书坐蓬窗,醉我不以酒。
春入溪山几许深,拟陪杖屦远追寻。
千章古木都凝绿,百啭黄鹂尚好音。
君有佳人同笑语,我怀拙患阻登临。
移时伫立西塘上,有酒盈樽敢自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