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林搆柘架,艾坂足茅茨。
黄庭常在手,彷佛传羲之。
即林搆柘架,艾坂足茅茨。
黄庭常在手,彷佛传羲之。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雅致的山中生活场景。"即林搆柘架,艾坂足茅茨",开篇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山林间搭建的简易住所,柘架与茅茨构成的居所,透露出一种自然与生活的和谐共存。"黄庭常在手,彷佛传羲之",进一步展现了居住者的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黄庭指的是道家经典《黄庭经》,常在手中,暗示着对道家哲学的研习;"羲之"则指向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彷佛是说居住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书法艺术的韵味,体现出一种高雅的艺术品味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隐逸生活中的诗意与哲思,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又蕴含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深意的作品。
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
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方将怨无襦,忽复歌《缁衣》。
堂堂孔北海,直气凛群儿。
朱轮未及郊,清风已先驰。
何以累君子,十万贫与羸。
滔滔满四方,我行竟安之。
何时剑关路,春山闻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