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宫松径偶相过,一脉曹溪问若何。
首座真成粥饭罐,半庭徒负芙蓉窝。
鸟来梵网衔天果,籁入香林振玉柯。
不悟灯笼将露柱,阿难空祗夜伽陀。
花宫松径偶相过,一脉曹溪问若何。
首座真成粥饭罐,半庭徒负芙蓉窝。
鸟来梵网衔天果,籁入香林振玉柯。
不悟灯笼将露柱,阿难空祗夜伽陀。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访问德寿寺禅房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禅意与哲理。首句“花宫松径偶相过”,以自然景致开篇,暗示了访禅之旅的偶然与宁静。接着,“一脉曹溪问若何”一句,巧妙地引出禅宗的源头,表达了对佛法深邃的探索与思考。
“首座真成粥饭罐,半庭徒负芙蓉窝”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首座比作粥饭罐,象征其生活简朴;“徒负芙蓉窝”则暗示了禅房虽美,却无人居住,徒增遗憾。这里既有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也隐含着对精神家园的向往。
“鸟来梵网衔天果,籁入香林振玉柯”描绘了禅房内外的和谐景象,鸟儿在梵网上觅食,风声在香林中回响,形象生动,富有禅机。这两句通过自然界的细微变化,展现了禅宗中“法无定法”的理念。
“不悟灯笼将露柱,阿难空祗夜伽陀”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通过对比“灯笼”与“露柱”的故事,揭示了对佛法理解的层次与深度。灯笼代表表面的智慧,而露柱则象征内在的真实。阿难的故事寓意着外在的知识与内在的觉悟之间的差距,强调了深入体悟佛法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禅房环境的描绘和哲理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以及对精神境界追求的执着。
只道浑无雪,那知待得春。
人情聊自慰,造物信如神。
凶旱拘常数,乾坤本至仁。
麦迟犹可种,米贱况多陈。
问我官居趣,还如宿昔贫。
未能忧簿领,长苦计刍薪。
对此得无感,慨然成久颦。
更闻江左弟,仍困甑中尘。
前岁公开府,邻疆我适移。
山坳深遣戍,斋阁远投诗。
去国哀王粲,逢人说项斯。
春秋其我罪,观过可仁知。
流转今初定,保持端自谁。
笔难穷记牍,礼欲簉宾墀。
累日方求棹,传闻遽解龟。
只云那有是,及此信无疑。
春事峥嵘际,农工劝相时。
吾曹一身计,父母百年思。
雁渚新浮绿,杨堤亦袅丝。
兹时系船地,异日寄书期。
学道安时顺,馀寒近酒宜。
临分意无尽,公尔岂其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