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耳巢由不可招,偶听流水到溪桥。
泠泠似恨知音少,脉脉应怜出壑遥。
湘女冰弦凝欲咽,鲛人珠泪滴还消。
微涓混混无晨夕,此去终当大海潮。
洗耳巢由不可招,偶听流水到溪桥。
泠泠似恨知音少,脉脉应怜出壑遥。
湘女冰弦凝欲咽,鲛人珠泪滴还消。
微涓混混无晨夕,此去终当大海潮。
这首诗描绘了水声与自然之美的和谐共存,诗人以“枕流琼响”为题,巧妙地将听觉与视觉的体验融合在一起。首句“洗耳巢由不可招”,借用了古代隐士巢父和许由的典故,表达了远离尘嚣、追求心灵纯净的愿望。接下来,“偶听流水到溪桥”,则将读者引入了一个静谧的自然场景,仿佛不经意间,听到了溪流潺潺的声音,引人步入一个清新脱俗的世界。
“泠泠似恨知音少,脉脉应怜出壑遥。”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流水以情感,它似乎在诉说着对知音的渴望,又在默默地怜惜着远方的景色。这种细腻的情感表达,使得自然界的水流不再只是物理现象,而成为了一种富有生命色彩的存在。
“湘女冰弦凝欲咽,鲛人珠泪滴还消。”这里通过湘水女神和鲛人(传说中的海中生物)的典故,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意象。湘女的冰弦仿佛凝固了,似乎要发出哀婉的歌声,而鲛人的眼泪则在滴落之后又悄然消失,这些都增添了诗歌的神秘与美感。
最后,“微涓混混无晨夕,此去终当大海潮。”这两句揭示了自然界的循环不息,无论涓涓细流还是浩瀚大海,都有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是对时间流逝、生命轮回的哲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流水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的交融,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理的佳作。
春已将酣,三径萧条,小园乍窥。
尽蜂喧蝶闹,难寻香信,燕忙莺懒,空负花期。
柳渐舒黄,草才萌绿,春到贫家也自迟。
清明后、是花风第几,未见桃枝。江南漫说芳菲。
便咫尺、相看风景殊。
怅人间天上,迢迢良晤,云阶月地,暗暗相思。
瀛海波回,云司月冷,一十三年心事违。
徘徊久、愿东风莫误,红药开时。
恨煞人生,髫龄易过,几年同笑同颦。
征帆开后,闲想到黄昏。
多少香闺旧事,空赢得、岁月犹存。
销魂处,柳棉荡日,病起见残春。
何人传妙笔,月添风采,花助精神。
道梦里,常逢毕竟非真。
此际披图见也,易当日、未扫眉痕。
云山外,近来乐否,无计共芳樽。
正秋风、已凉天气,伤秋情绪如昔。
相如卧病秋园久,秋冷一枝词笔。秋似客。
道愁怀吟秋,莫懒寻秋屐。秋光净拭。
看淡淡秋容,疏疏秋意,满眼尽秋色。
新秋境,最好秋人遁迹。秋怀何限萧瑟。
秋花篱落秋虫絮,伴我秋灯凝碧。秋梦寂。
待谱出秋声,合倩秋娘拍。秋尊翠浥。
且共醉秋蟾,权抛秋簟,倚槛弄秋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