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过舅居,归路指亲庐。
日苦树无赖,天空云自如。
黄焦下泽稻,绿碎短樊蔬。
沮溺非吾意,悯嗟聊驻车。
行行过舅居,归路指亲庐。
日苦树无赖,天空云自如。
黄焦下泽稻,绿碎短樊蔬。
沮溺非吾意,悯嗟聊驻车。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反映了他平易近人、关心民生的性格。全诗通过描写归途中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亲切感受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行行过舅居,归路指亲庐。" 这两句点明了诗人经过舅舅家园,沿着熟悉的道路回到自己的家中。这里的“亲庐”可能是指自己或亲人的住所,也表达了一种归属感。
"日苦树无赖,天空云自如。" 这两句描绘了初秋时节的景象,太阳当空而不耀眼,树木在微风中摇曳自如,这是一种宁静和谐的画面,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黄焦下泽稻,绿碎短樊蔬。" 这两句具体描写了田间景象,稻谷已经成熟变黄,而旁边的小溪中生长着绿色的水草,这是秋收时节的常见景致,也反映出诗人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关注。
"沮溺非吾意,悯嗟聊驻车。"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变化和思想转折。诗人看到水过于深(沮溺),不利于农事,这与他原本希望看到的景象不同,因此感到惋惜,停下马车稍作停留。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观察和感悟,以及他内心的善良和关怀。
雪后天象清,维时月初吉。
三老山中居,杖藜乘兴出。
总讶神仙流,衣冠兼散逸。
叩我东家门,造我读书室。
主人重留连,开尊叙真率。
倾写间别怀,气谊等胶漆。
送别河梁上,怅然若有失。
快行莫迟迟,猛虎嘷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