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时翻手迷为悟,悟处存心悟是迷。
迷悟两忘归路尽,皖山深夜老猿啼。
迷时翻手迷为悟,悟处存心悟是迷。
迷悟两忘归路尽,皖山深夜老猿啼。
这首诗《与通上人》由宋代诗人释慧空所作,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迷悟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对人生终极归宿的探索。
首句“迷时翻手迷为悟”,开篇即揭示了人生的复杂性。在迷惘之时,人们往往难以自拔,但正是这种挣扎和探索,最终可能引领他们走向“悟”的境界。这里的“翻手”形象地描绘了从迷到悟的过程,充满了转折和变化。
次句“悟处存心悟是迷”,进一步阐述了悟境的相对性和主观性。在领悟之后,人们可能会以为自己已经达到了理解的彼岸,但实际上,悟境本身也可能成为新的迷障。这里的“存心”强调了内心的体验和认知,暗示了悟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持续的旅程。
后两句“迷悟两忘归路尽,皖山深夜老猿啼”,将思考推向了更深层次。在经历了迷与悟的循环之后,最终达到一种超越了迷悟二元对立的状态,即“两忘”。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觉悟,意味着对一切相对性的超越,到达了一个更加纯粹和宁静的境界。然而,即便如此,人生的道路似乎仍旧无尽,象征着追求真理和自我超越的旅途永不止息。
最后一句“皖山深夜老猿啼”,以自然界的景象作为结尾,增添了诗作的意境美。皖山的深夜,老猿的啼声,既是对寂静夜晚的生动描绘,也是对生命中孤独与寂寞的隐喻。这一场景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象,也引发了读者对于生命意义和存在价值的深层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迷悟关系的探讨,展现了人生的复杂性和深度,以及在追求真理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它不仅是一首哲理诗,也是一首富含情感和意境的佳作。
近日衰迟,但随分、蜗涎自足。
底须共、红尘争道,顿荒松菊。
壮志已荒圯上履,正音恐是沟中木。
又安知、幕下有词人,归心速。书尚在,怜鱼腹。
珠何处,惊鱼目。且依然诗思,灞桥人独。
不用回头看堕甑,不愁抱石疑非玉。
忽一声、长啸出山来,黄粱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