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秫归来客是陶,隐居君亦掩蓬蒿。
山中此日开荒径,门外何人载浊醪。
井里东临沧海近,风烟西望汉台高。
过从爱有浔阳侣,白首篮舆未惮劳。
种秫归来客是陶,隐居君亦掩蓬蒿。
山中此日开荒径,门外何人载浊醪。
井里东临沧海近,风烟西望汉台高。
过从爱有浔阳侣,白首篮舆未惮劳。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生活场景,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诗人以“种秫归来客是陶”开篇,巧妙地将自己与东晋时期的著名隐士陶渊明相提并论,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接着,“隐居君亦掩蓬蒿”一句,生动地描绘了隐士居住环境的简朴与自然,蓬蒿掩映之间,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与淡泊。
“山中此日开荒径,门外何人载浊醪。”这两句进一步展现了隐士的生活状态。在山林之中开辟小径,既体现了隐士的勤劳与对自然的亲近,也暗示了他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而“门外何人载浊醪”,则通过酒的意象,不仅增添了生活的情趣,也暗含了隐士与来访者之间的深厚情谊。
“井里东临沧海近,风烟西望汉台高。”这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一方面描绘了隐居之地的地理环境——靠近大海,另一方面则遥望远处的汉台,展现了隐士内心的广阔与对历史文化的追思。这种对比,既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也深化了诗的主题。
最后,“过从爱有浔阳侣,白首篮舆未惮劳。”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生活态度的赞赏与向往。无论是与浔阳的朋友相聚,还是年岁已高仍乐于乘着竹轿出游,都体现了对自由、闲适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整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细腻描绘,传达出了一种超然物外、追求精神自由的美好愿景。
石中枯木双扶疏,粲然脉理通肌肤。
剖开左右两相属,细看不见毫发殊。
老樗剥落但存骨,病松憔悴空留须。
丘陵迤逦山麓近,云烟澹䨴风雨馀。
我惊造物巧如此,刻画琐细供人须。
公家此类尚非一,客至不识空嗟吁。
案头紫云抱明月,床上寒木翻饥乌。
赋形简易神自足,鄙弃笔墨嗟勤劬。
天工此意与人竞,杂出变怪惊群愚。
世间浅拙无与敌,比拟赖有公新书。
北渡桑乾冰欲结,心畏穹庐三尺雪。
南渡桑乾风始和,冰开易水应生波。
穹庐雪落我未到,到时坚白如磐陀。
会同出入凡十日,腥膻酸薄不可食。
羊脩乳粥差便人,风隧沙场不宜客。
相携走马渡桑乾,旌旆一返无由还。
胡人送客不忍去,久安和好依中原。
年年相送桑乾上,欲话白沟一惆怅。
少年食糠覈,吐去愿一官。
躬耕遇敛穫,不知以为欢。
谓言一飞翔,要胜终屈蟠。
朝廷未遑入,江海失所安。
多忧变华发,照影惭双鸾。
恩从万里归,独喜大节完。
日食太仓米,箧中有馀纨。
奇穷不当尔,自信处此难。
长女闻孀居,将食泪滴槃。
老妻饱忧患,悲吒摧心肝。
西飞问黄鹄,谁当救饥寒。
二子怜我老,辇致心一宽。
别久得会合,喜极成辛酸。
忽闻倚门望,有书惊岁阑。
深情见缓急,欲报非琅玕。
劝尔勤孝友,慎毋慕衣冠。
渊渟自成井,放泻当生澜。
岂有白雪驹,举足无和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