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眼空空照九州,阮公不是我同流。
划然长啸谁听得,独有苏门山点头。
碧眼空空照九州,阮公不是我同流。
划然长啸谁听得,独有苏门山点头。
这首诗《孙登长啸图》由宋代末年至元初时期的诗人郑思肖所作,通过对孙登长啸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情感。
首句“碧眼空空照九州”,以“碧眼”象征孙登的智慧与超脱,其目光如炬,照亮了整个九州大地,寓意孙登的思想和精神影响深远。这句诗不仅描绘了孙登的形象,也暗示了他的思想光芒普照四方。
次句“阮公不是我同流”,这里的“阮公”指的是阮籍,与孙登并称为“竹林七贤”的成员之一。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与孙登精神上的共鸣,而与阮籍等其他人物有所不同,强调了孙登在自己心中的独特地位。
第三句“划然长啸谁听得”,描绘了孙登长啸的情景,声音划破寂静,却无人能真正理解或听到。这不仅是对孙登个人特质的描述,也是对诗人内心深处那份孤独与渴望被理解的情感的投射。
最后一句“独有苏门山点头”,以苏门山为背景,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孙登长啸的理解与共鸣。苏门山在这里成为诗人情感的寄托,仿佛只有这座山能够理解孙登的深意,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自身情感的认同与慰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孙登长啸图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感悟,以及在孤独中寻求精神共鸣的内心世界。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使得孙登的形象更加立体,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理解与孤独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
南康父老传史君,疾呼急索初不闻。
未尝遣汲谷帘水,三岁只望香炉云。
云徐无心澹无滓,史君恬静亦如此。
飙然一去扫遗阴,便觉歊烦怅千里。
归田负戴子与妻,圃蔬园果西山西。
出门亭皋百顷绿,望云才喜雨一犁。
我知新亭望云好,欲斸比邻成二老。
莫嫌鸡黍数往来,为报襄阳德公嫂。
念子且行矣,要子过我庐。
汲我山下泉,煮我园中蔬。
知子有仁心,不忍钩我鱼。
我池在人境,不与猵獭居。
亦复无虫蛆,出没争腐馀。
食罢往游观,鱍鱍藻与蒲。
清波映白日,摆尾扬其须。
岂鱼有此乐,而我与子无。
击壤谣圣时,自得以为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