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光宅寺》
《光宅寺》全文
宋 / 王安石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翛然光宅淮之阴,扶舆独来止中林。

千秋钟梵已变响,十亩桑竹空成阴。

昔人倨堂有妙理,高座翳绕天花深。

红葵紫苋复满眼,往事无迹难追寻。

(0)
翻译
我独自来到淮河之南的光宅寺,悠然漫步在树林之中。
千年的钟声已经改变,昔日繁茂的桑竹林只剩阴凉。
古人曾在此堂上深思,高高的座位被佛花环绕。
眼前又满是红花紫草,过往的事情踪迹难寻。
注释
翛然:自由自在的样子。
光宅:寺庙名。
淮之阴:淮河的南岸。
扶舆:步行。
中林:树林中心。
千秋:长久的时间。
钟梵:寺庙钟声。
变响:声音变化。
十亩桑竹:大片的桑竹林。
空成阴:只剩下阴凉。
昔人:古人。
倨堂:居于堂上。
妙理:深刻的道理。
高座:高高的座位。
翳绕:环绕。
天花:佛花。
红葵紫苋:红色的蜀葵和紫色的苋菜。
往事:过去的记忆。
无迹:没有痕迹。
难追寻:难以追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幽雅的山林光景,诗人以深邃的笔触勾勒出一处隐逸之地。"翛然光宅淮之阴"中,“翛然”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环境的感受,“光宅”指代光宅寺,而“淮之阴”则暗示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

"扶舆独来止中林",诗人独自驾着车来到一片深林之中,这里的“扶舆”和“独来”都传达出一种寂寞与孤独的情感,而“止中林”则是诗人在大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栖息。

"千秋钟梵已变响,十亩桑竹空成阴",这里,“千秋”表明了时间的悠久,“钟梵”指的是寺庙中的钟声,而“已变响”则是说这种声音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了变化。"十亩桑竹"描绘了一片广阔的桑田和竹林,这些自然景观在诗人眼中形成了一片深邃的阴凉。

"昔人倨堂有妙理,高座翳绕天花深","昔人"指的是古代的人物,“倨堂”则是他们居住的地方。“妙理”可能是指这些先贤留下的智慧或哲学思想,而“高座翳绕天花深”中,“高座”暗示了这些人物的崇高地位,“翳绕”和“天花深”共同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红葵紫苋复满眼,往事无迹难追寻",这里,“红葵紫苋”指的是各种颜色的野草,它们在诗人面前繁盛而又令人伤感。"往事无迹难追寻"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这种记忆无法追回的无奈。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传递了一种超脱尘世、向往高远境界的情感,同时也流露出对过往时光的淡淡哀愁。

作者介绍
王安石

王安石
朝代:宋   字:介甫   号:半山   生辰: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猜你喜欢

追和元孟溪湖上之作·其三

江南雨霁不胜春,况是湖山绝点尘。

蛙鼓喧来鸣岸芷,燕泥衔去堕江蘋。

锦堤花柳迷金勒,画舫笙歌醉玉人。

写兴从来凡几首,总输坡老独清新。

(0)

次三镇国慎独斋陪游后园池亭之作·其一

案牍无劳日日閒,每?临水更看山。

绿云冉冉侵帘细,红雨纷纷点砌斑。

三月韶光图画里,百年身世去来间。

东平自有天然乐,逸驾千年许共攀。

(0)

无题·其四

楚雨巫云恰好时,角声又起画楼西。

金屏绣褥空凝望,锦字鱼笺亦懒题。

藕断尚怜丝袅娜,花深偏怪雾凄迷。

宵征莫道无眠处,赋命从来自不齐。

(0)

元夕分韵得红字二首·其一

华堂灯烛影摇红,此夕衣冠宴集同。

开口况逢时节好,赏心休放酒杯空。

千年奎壁星重聚,万里烟霄月正中。

情景可人须尽醉,咏归还向舞雩风。

(0)

送汤半村西游

千里来游百二州,又骑羸马向西游。

萧条自叹冯唐发,凋弊谁怜季子裘。

渭水断鸿投远渚,陇山落木动高秋。

老怀料得行吟惯,不似寻常动别愁。

(0)

甲辰岁关中大祲

关中连岁天无雨,泾渭扬尘水如乳。

时当四月景清和,却讶炎蒸乃如许。

太华终南无片云,草树焦枯欲自焚。

流移老稚日如蚁,啼饥远近声相闻。

面垢头髼衣百结,手足胼胝泪成血。

流离血属各天涯,多少僵尸委沟壑。

见此令人心孔伤,鼎钟那忍居高堂。

安得陈陈万仓粟,分炊尽使充饥肠。

露跣告天谁最苦,诚悃无由达天府。

欲凭大手挽银河,沛作甘霖满西土。

(0)
诗词分类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诗人
罗洪先 贺铸 周必大 李商隐 苏颂 元稹 耶律楚材 黄裳 韩雍 王迈 齐己 宋庠 张雨 陈普 胡宿 李之仪 罗隐 倪岳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