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问江东张道士,著书还了致桑篇?
江湖冷落番君老,云汉昭回象帝先。
芋火夜煨霜后叶,菜庖朝汲涧中泉。
相依共住知何日?孤鹤东还意惘然。
为问江东张道士,著书还了致桑篇?
江湖冷落番君老,云汉昭回象帝先。
芋火夜煨霜后叶,菜庖朝汲涧中泉。
相依共住知何日?孤鹤东还意惘然。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郑元祐所作,题为《送刘年基高士还江东,兼柬张一无二首(其二)》。诗中,诗人以询问江东的张道士起笔,暗示对方是否已完成著作,特别提及了“致桑篇”,可能是指道教或隐逸生活的相关内容。接着,诗人描绘了江湖的冷落景象和番君(外族领袖)的老去,暗指世事变迁,天象运行有序,如象帝(古代神话中的神祇)所示。
诗人进一步通过生活细节,如夜晚围着芋火煮霜后的叶子,早晨到山涧取水烹煮,展现了简朴而宁静的生活画面。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与刘年基高士一同生活的期待,以及自己在刘高士即将东归时的惘然心情,流露出淡淡的离别之情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整首诗情感真挚,寓言深远,体现了元代文人墨客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鹤斋先生鹤上仙,与余曾逢东海边。
手持昆冈绿玉杖,袖有金匮青霞编。
谓余不是红尘客,前度名当在仙籍。
夜阑抵掌论长生,笑指东方晓光白。
尔后飘然各解分,茫茫回首不相闻。
先生遍游五岳去,余亦还山卧白云。
此来忽遇吴贞节,昔事先生受真诀。
借问先生今在不,太清之上朝仙阙。
仙阙深沈隔九关,珠楼璚宇倚高寒。
中有仙人不知数,月为环佩云为冠。
蟠桃花发春漫漫,人世千年如等閒。
我将灭迹栖名山,交搆精魄营神丹。
天倾而后凋朱颜,坐视桑田成海须臾间。
我生夙抱烟霞癖,半世林泉寄踪迹。
五湖春水洞庭山,沙鸟野猿俱旧识。
菲才叨禄在京华,频看长安陌上花。
翻忆湖山昔游处,不知明月落谁家。
美人家在东吴住,占得湖山无限趣。
采樵常倚桂枝岩,放棹时过荻花溆。
我有茅堂与秫田,归期未卜是何年。
玉堂一枕春风梦,飞绕山光水影边。
天道玄以穆,生物无二心。
阴阳不停机,寒暑递相寻。
默然成运化,宁间古与今。
惟人最钟秀,灵台湛沈沈。
操存谅有道,不为群累侵。
澄澜来轻风,皎月销微阴。
勉焉勿休替,接武渊与参。
仰希无言训,三叹有遗音。
零露漙蔓草,月华皓前墀。
美人在密迩,枉劄寄遐思。
余本林栖士,夙怀山野姿。
矧兹抱痾久,筋力弥已衰。
虑淡非有悟,退閒固其宜。
念彼谷中兰,芳生日应滋。
过时不以佩,将与萧艾萎。
非君同心者,此志谅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