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之露通苍天,一滴之水通黄泉。
彻上彻下本如是,何独称甘此渫然。
文殊问不二,维摩默无语。
栖岩枕谷刹若林,安名立字乃尔许。
涓涓流作功德池,五百应真曾浴斯。
问谁是能谁是所,泠泠澄照付不知。
一滴之露通苍天,一滴之水通黄泉。
彻上彻下本如是,何独称甘此渫然。
文殊问不二,维摩默无语。
栖岩枕谷刹若林,安名立字乃尔许。
涓涓流作功德池,五百应真曾浴斯。
问谁是能谁是所,泠泠澄照付不知。
这首诗《甘露泉》由清朝的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巧妙地将自然界的甘露与佛法的深奥哲理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宇宙万物和人生哲思的独特见解。
首句“一滴之露通苍天,一滴之水通黄泉”,以“一滴”为切入点,形象地描绘了甘露从微小到宏大的穿透力,既指自然界中微不足道的一滴露珠能够触及天地间的每一个角落,也暗喻佛法的真理能够深入众生心灵,无所不至。
接着,“彻上彻下本如是,何独称甘此渫然”进一步阐述了佛法的普遍性和深邃性,强调真理的普遍性,并非仅限于某些特定的时刻或地点,而是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在高远的天空还是在深邃的地底,真理都无所不在。
“文殊问不二,维摩默无语”引用佛教中的两位重要人物——文殊菩萨和维摩诘居士的故事,通过他们之间的问答,表达了佛法的深奥和难以言传,强调了直接体验和领悟的重要性,而非仅仅依赖言语和文字。
“栖岩枕谷刹若林,安名立字乃尔许”则将自然景观与佛法的实践相联系,以山岩、山谷、寺庙等自然元素象征修行的环境,强调了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的重要性,无需刻意寻找特殊的场所或仪式,任何时刻、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内心的修行。
“涓涓流作功德池,五百应真曾浴斯”将甘露泉比喻为功德池,暗示着通过不断的修行和实践,可以积累功德,最终达到解脱的境界。这里提到的“五百应真”可能是指佛教中的五百罗汉,强调了通过持续的修行,每个人都有可能达到觉悟的境地。
最后,“问谁是能谁是所,泠泠澄照付不知”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探讨了行动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以及自我认知的深度。这句话意在提醒读者,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到自己既是行动的发起者,也是结果的接受者,而这种认识往往超越了语言所能表达的范畴,需要通过内心的平静和洞察来实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腻描绘,巧妙地融入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宗教智慧,展现了作者对宇宙、生命和佛法的深刻理解,同时也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学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