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公堤上月,总未及西泠。
入水寒清绮,群山夜杳冥。
能来人必远,深坐意逾醒。
明日闲衣袂,知犹往往青。
苏公堤上月,总未及西泠。
入水寒清绮,群山夜杳冥。
能来人必远,深坐意逾醒。
明日闲衣袂,知犹往往青。
这首诗描绘了西泠桥畔月色的静谧与深远,诗人彭孙贻以细腻的笔触,将月光洒在苏公堤上的景象与西泠桥的月色进行对比,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心灵得以净化的意境。
首联“苏公堤上月,总未及西泠”直接点题,通过对比手法,强调了西泠桥月的独特魅力,苏公堤的月色虽美,却不及西泠桥畔的月光更为迷人、神秘。
颔联“入水寒清绮,群山夜杳冥”进一步展开画面,水面上映着月光,显得清凉而富有层次感(绮),群山在夜晚中隐没于朦胧之中,增添了几分幽邃和神秘。这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
颈联“能来人必远,深坐意逾醒”则转为对人的描写,暗示那些能够来到西泠桥边欣赏月色的人,必定是内心深处有着某种超脱或追求的人。他们在此静静地坐着,心灵仿佛被月光洗涤,更加清醒和纯净。
尾联“明日闲衣袂,知犹往往青”则以未来之景收束全诗,预示着即使是在忙碌的生活中,人们也应偶尔停下脚步,寻找像西泠桥月这样能让人心灵得到慰藉的美好时刻。这里的“青”字,既指衣物的颜色,也暗含了一种希望和期待,即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心中那份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始终如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月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物情感的微妙捕捉,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哲理的独到见解,是一首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作品。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